摘 要:《虛偽的作品》是作家余華在80年代寫下的關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隨筆,并一度成為了指導他寫作的綱領性文獻。很明顯,余華早期的小說寫作一直都是在對《虛偽的作品》中表達的“虛偽的形式”進行著孜孜不倦地實踐。可以這么說,要讀懂余華早期的先鋒小說,就不能不讀《虛偽的作品》。余華在《虛偽的作品》主要探討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從世界與自我的角度在思想上提供“先鋒性”的思考,另一個則是從自己從事寫作的經驗方面來闡述小說具體的敘述技巧。
關鍵詞:《虛偽的作品》;余華;先鋒文學;創(chuàng)作觀
1 八十年代的先鋒潮流——《虛偽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從文學史來看,八十年代都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浴火重生的一個黃金時代。首先,我們走出了文革那個政治意識形態(tài)嚴重扭曲文學創(chuàng)作的黑暗時期。其次,作家逐漸在改變自己的創(chuàng)作觀,從寫高大全的“英雄小說”轉向關注現(xiàn)實與人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再者,我們再一次接受了歐風美雨的文化熏陶,中國文學也再一次向現(xiàn)代主義文學努力開辟探索。
八十年代的許多年輕的作家們有一大堆的話要訴說,而小說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訴說方式之一。隨著先鋒文學的風起云涌,其中很多年輕人都乘風而起,成為了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在他們看來,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早已不合時宜,在思想上和語言上都需要徹底的變革;他們反抗著政治與文化的權威,他們懷疑現(xiàn)有的秩序與價值觀,相信人生是無秩序、無意識和不確定的;他們放棄歷史的真實而追求精神的真實;他們不在乎讀者,而是把小說當作一種形式上的實驗去探索各種前人不敢去嘗試的敘述方式……
但他們也需要理論去反思和總結,除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論的支撐外,他們也需要出身于這個流派里的作家來一個自我的聲援。所以在1898年,名聲鵲起的青年作家余華寫下了著名的創(chuàng)作談《虛偽的作品》。現(xiàn)在看來,《虛偽的作品》早已不不僅僅是具有個人色彩的創(chuàng)作談,而且可以視為先鋒文學寫作的宣言,至今仍是學者們研究先鋒文學不能繞過的革命性文獻。對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
2 在思想藝術上上為先鋒寫作提供思考
2.1 要求尋找新的表達方式——“虛偽的形式 ”。
在文中的開頭余華就表達自己的真實觀。在他看來,文學的真實不同于科學或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人們有時候沒搞清楚這一點而對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加以貶斥,他們要求作家“實事求是”地寫作,這是不利于文學發(fā)展的。拘泥于經驗主義只能寫出平庸的作品,而要打破這種境遇就只有靠自己去脫離“常識的圍困”,也就是不遵循常識的束縛,去看到事物另一種狀態(tài)——而事物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色彩。在這里,余華提倡用一種“虛偽的形式”,即在形式上用一種不合邏輯、不合常理的敘述,找到事物或人物另類與新鮮的一面,而這種新鮮面也許就是事物或人物的本來面,從而找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真實:“這種形式背離了現(xiàn)狀世界提供給我的秩序和邏輯,然而卻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實。”
2.2 指出自己寫作中對混亂與暴力的“迷戀”實則是為了更加接近真實。
余華認為暴力從古至今都隱藏在人們心里,是人性的一種真實的表現(xiàn)。他在文中寫到:“人類文明的遞進,讓我們明白了這種野蠻的行為是如何威脅著我們的生存。然而拳擊運動取而代之,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文明對野蠻的悄悄讓步。即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讓我們意識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所以對暴力的描寫,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人性的描寫,以及對人類現(xiàn)有秩序的反思,這似乎比穩(wěn)定安全之類的更加接近真實。
2.3 強調精神(藝術)的真實大于現(xiàn)實(存在)真實。
經歷了荒唐的文革時代,當時的青年人都會發(fā)出“生活欺騙了我們”這樣的感嘆,當自己曾經引以為一切神圣的東西全部被消解時,不免會陷入對現(xiàn)實世界深深的迷惘與質疑,所以在八十年代先鋒作家們對現(xiàn)實生活采取不可知論的態(tài)度。余華文中寫到:“我開始意識到生活是不真實的,生活事實上是真假雜亂和魚目混珠。這樣的認識是基于生活對于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客觀?!痹谧髡呖磥?,現(xiàn)實是虛妄的,如果只是在現(xiàn)實世界里行走,自己的性格就只能被同化而自由只會被禁錮。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精神的世界,精神是不死的,只有獨立的精神世界才是可知的、真實的,在這個世界里,作家才能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強調了文學創(chuàng)作要從關注現(xiàn)實社會轉向關注自我意識。
3 小說具體的敘述技巧
3.1 認為小說里的敘述者應該盡量做到客觀冷靜。
在文中作家把這種敘述方式比喻成“陰沉的天空”,即有一個冷靜的而不是帶著個人情感的敘述者,這樣,就避免了自我經驗上帶來的局限。做到了“盡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述,讓陰沉的天空來展示陽光”。我們看到余華早期的作品里的確是存在這一個冷靜的敘述者,不管文本中怎么用血腥殘酷的描寫來解構我們生活意義上的愛情、親情等一切應該是偉大的東西,余華都是保持著一種“冷眼旁觀”的姿態(tài)而不做道德價值上的判斷。
3.2 用不確定的語言來代替重復化的日常語言。
在作者看來,日常語言其實就是一種“文化霸權”,它要求每個人說一樣的意思,對別人的話也要理解一致,這是不利于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解放的。我們可以用一種不確定的語言,這就可以切合自己的感情思維,屬于自我的理解而不去強加給讀者。正如作者寫道:“當內心涌上一股情感,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這股情感,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痛苦、害怕、喜悅等確定字眼,并非是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它們只是一種簡單的歸納。要是使用不確定的敘述語言來表達這樣的情感狀態(tài),顯然要比大眾化的確定語言來得客觀真實。”
3.3 用充滿偶然性、倒錯的故事結構代替以往具有必然性、線性的故事結構。
先鋒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不可避免地要探討故事的結構。但是他們不可能再延續(xù)傳統(tǒng)那種線性的敘述方式了,因為線性的敘述代表著一種穩(wěn)定的世界,每個人物與情節(jié)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是由于先鋒作家們把世界看成是虛無與不確定的,所有就出現(xiàn)了打破這種有規(guī)律的敘述模式的小說。在余華看來,現(xiàn)實世界除了必然發(fā)生的事件,還有大量偶然的事件,它們會破壞故事的發(fā)展,但是傳統(tǒng)的作家忽視了這一點,他們對于偶然的因素只字不提。先鋒作家則要把這種偶然因素給擴大了開來,這里,余華提出了可以用了一種“并置、錯位的結構方式”來表現(xiàn),這樣,世界更加復雜的一面展現(xiàn)給了讀者。這自然增加了讀者閱讀文本的難度,使小說“陌生化”。
3.4 主張把人物符號化、象征化。
“在典型環(huán)境里塑造典型人物”一直被視為小說寫作的一大準則。余華卻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一切所謂的“典型人物”只不過是可以用一兩個詞來概括的??墒侨诵允菑碗s的、多面的。作家塑造典型人物只是關注了人物的表面而沒有深入內心。人類諸多行為由自身的欲望所支配,欲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所以我們應該摒棄塑造人物性格而是深入地窺視人物的欲望。這樣一來,人性的一些隱秘就可以暴露出來。既然不關注表面,那么人物的名字與身份在余華筆下就被消解掉了。在他小說里面甚至看到一些用阿拉伯數(shù)字來代替名字的人物,在這里余華讓希望讀到符號化的人物背后的象征意義:人與人之間存在象征,人與世界之間也存在象征。這樣一來,筆下的一個人物就可以是許多人物的代表,透過象征的意義,讀者就可以穿越看似支離破碎的故事情節(jié)而抓住作者要表達的接近真實的思想內涵。
4 結語
初登文壇的余華被視為“最有前途的先鋒作家之一”,余華也憑借自己的才華在先鋒寫作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通過對《虛偽的作品》的分析看到,早期余華的寫作觀明顯是向現(xiàn)代主義靠攏,而對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的筆法有所排斥的,這讓他在敘述革新上走得太遠而忽略小說的思想與內容的表達。導致了他的先鋒小說出現(xiàn)諸多缺陷。先鋒文學退潮之際,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轉型。而他在90年后以后寫出來的作品,已經離《虛偽的作品》中表達地“虛偽的形式”越來越遠了。
參考文獻:
[1] 余華. 虛偽的作品,引自余華作品集(第 2 卷)[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 邢建昌、魯文忠. 先鋒浪潮中的余華[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3] 顏敏、王嘉良.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下冊)[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 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 盧曉霞. 論虛偽的作品——評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J].東方教育,2014.
作者簡介:劉洋明(1993-),男,江西萍鄉(xiāng)人,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寫作學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小說與影視創(chuàng)作。
(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