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
摘 要:愛倫坡在他的小說中,以一種恐怖的氛圍,將人性陰暗丑惡的一面暴露在讀者面前。特別是在他的小說《黑貓》中,通過描寫變態(tài)的心理過程,刻畫主人公殘暴的人物形象,渲染恐怖陰森的氛圍,圍繞主人公與黑貓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恐怖和邪惡,帶給讀者一種恐怖刺激的感受,同時也帶給讀者一種震撼和深刻的反思。
關(guān)鍵詞:愛倫坡;黑貓;恐怖
最近讀過美國小說家愛倫坡的哥特式恐怖小說之一《黑貓》,被其中恐怖陰暗的情節(jié)以及情景吸引到了,我個人很喜歡這一類的懸疑驚悚故事,原因是這一類的故事往往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不可磨滅的印象和不同以往的閱讀體驗,在讀過一遍之后,略微覺得不過癮,因而反復又來重讀三遍,甚覺每讀一遍,都能體味出不一樣的感覺,細細思考再三,越覺得想要記下點什么,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接下來要說的是我個人對它的見解。
先來說說此小說的作者愛倫坡,他出生在美國浪漫主義思潮時期,他父親在他出生不久后離家出走,后來最愛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在絕望之中,他和其兄妹三人被人收養(yǎng),由于愛倫坡的養(yǎng)父母家境還算富裕,他才能繼續(xù)他的學業(yè),而后參軍,由于在語言上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天分,他積極投身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去,然后遇到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人——弗吉尼亞,兩人過了一段幸福而短暫的日子之后,弗吉尼亞被檢測出結(jié)核病,并與病魔戰(zhàn)斗了整整五年,在這五年里,愛倫坡都生活在死亡和疾病的恐懼之中,也正是這一段時間的生活,他達到了人生創(chuàng)作的頂峰。
那個時代的愛倫坡,經(jīng)歷了太過沉重的來自于生活的打擊,面對死亡,內(nèi)心時時處于掙扎和絕望崩潰的邊緣,正是因為這樣,各種死亡和恐怖的意象才會充斥在他的作品中,才會造就他獨特的哥特式寫作風格。然而與其他哥特風格不同的是,愛倫坡擅長把人放到極端恐怖的情境中,在這種情景之下,會暴露出人內(nèi)心最深處的陰暗丑惡的一面,愛倫坡就是要以這種奇特的方式,將人性這丑惡的一面赤裸裸地撕開給人看,讓人體會到這種來自于恐怖世界的快感。
在其小說《黑貓》中,整個故事從頭到尾都充滿著恐怖主義色彩,運用了大量的象征的手法,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讓讀者直接感受到這種身臨其境的恐怖氛圍,小說開頭敘述的是善良溫順的主人公和妻子養(yǎng)了一只頗有靈性的黑貓普路托,并與這只黑貓的感情越來越好,后來由于酗酒,控制不了自己脾氣敗壞,竟然用刀將貓的眼睛剜了出來,清醒之后感到傷心,傷心進而轉(zhuǎn)化為惱怒,竟將貓吊死在樹上,但殺死貓的那天晚上居然發(fā)生了火災(zāi),房屋幾乎被燒毀,但除了主人公床頭那面墻,可離奇的是,那面墻上居然出現(xiàn)了一只巨大的貓的圖案,墻上的貓的脖子上還栓了一根繩子,這讓主人公立刻聯(lián)想到死去的那只貓普魯托,這讓他驚恐萬分,這種恐俱不僅來自于主人公對這只突然出現(xiàn)在墻上的貓的恐怖氣氛未知的懼怕,也是由于他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揭露,雖然這只貓已經(jīng)死了,但墻上的圖案卻一直刻在主人公的腦海里,一直折磨著他,仿佛生活在一個恐怖世界之中,而這只貓就成為了一個恐怖的意象。
后來主人公后悔害死這只貓,又重新物色了另一只,它與普魯托長的極為相似,除了胸前多了一片白斑,它的眼睛竟然也同樣被剜掉一個,這讓主人公一看到它就想到普魯托,想到之前自己殘暴的罪行,而它面前的白斑就像是對他的拷問,白斑就是像一個絞刑架,是正法的刑具,這讓他對這只貓極其厭惡和懼怕,“這個動物在我身上引起的畏懼和恐怖”“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再也得不到安寧!在白天那畜生老是糾纏著我;到了晚上我不斷從極度恐怖的惡夢中驚醒……那是我無力擺脫的夢魔的化身?!闭怯捎谶@種精神上的折磨,內(nèi)心的內(nèi)疚,負罪,恐怖使得主人公對這只貓積怨已久,最終在下樓梯時由于被貓絆了一下,瞬時激起自己對貓的殺心。
而這只貓就像是普魯托對主人公罪行的報復,讓他處于崩潰的邊緣,進而誘發(fā)了對妻子的罪行,“妻子一把攥住了我的胳膊。她這一攔不當緊,我被激怒了,狂暴得熱血沖頂。我掙脫她的手,一斧子劈在她的腦殼上?!痹跉埲虤⒑ζ拮又?,主人公竟然開始盤算起了藏匿尸首,平靜地將妻子的尸體藏在地下室的磚墻里面,還向警察得意地炫耀起自己的成果,人性的丑惡已經(jīng)扭曲到了極點,最后是那只黑貓凄厲的哀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揭露了主人公的罪惡,小說仍然以這種恐怖的氣氛結(jié)尾。
愛倫坡在這部小說中,并沒有直接描寫主人公的罪行,而是從主人公變態(tài)的心理出發(fā),以這種極端變態(tài)恐怖的心路歷程,把我們帶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去,讓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理解這種心靈上的恐怖和丑惡,不僅帶給我們感官上的恐怖的快感,也給人心靈一種震撼。主人公的惡行,不僅是對他人的惡行,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毀滅,對自我價值觀的一種毀滅。他由開始的善良溫順到后來的邪惡變態(tài),是對自我的內(nèi)心變化的一種剖析。愛倫坡通過這篇小說,以陰暗恐懼的氛圍,將人內(nèi)心隱藏的邪念一步步不斷地放大,直至毀滅。這篇小說描寫了陰森的場景,刻畫了殘暴的人物形象,充分利用了恐怖的氛圍,不僅吸引了讀者的眼球,引起了讀者內(nèi)心的自我分析,同時也展示了來自于這種哥特式恐怖風格的極度的美。
參考文獻:
[1] 精神分析引論[M]. 江蘇文藝出版社 , (奧) 弗洛伊德 (Freud, 2010
[2] 愛倫·坡小說全解[M]. 學林出版社 , 朱振武, 2008
[3] 當代西方文論[M].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 左金梅,申富英,張德玉編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