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慶奎
語文是初中階段的必修科目,作為傳遞語言信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學科,語文肩負著無比尋常的重任。新課標倡導要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選擇合理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挖掘情境教學不僅是活化教材的體現(xiàn),更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上有著顯著的作用。下面主要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朗讀情境活化教學
語文學科與語言密不可分,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啞巴語文”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在一堂語文課上只有教師一個人在臺上不停地講解,學生在臺下不停地記,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我可以寫給你看,但是我卻不能說給你聽”的局面??梢哉f朗讀也是一種情境教學,它以聲調的變換和情感的表達更能將課文內(nèi)容展現(xiàn)出來。
比如,在學習到《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師在給學生擴充了普希金在俄國革命期間被沙皇流放的背景后,就可以鼓勵學生在朗讀情境下進行學習。首先可以給學生播放標準的朗讀示范,了解應該以怎樣的語速、聲調和情感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標準示范的朗讀會在最恰當?shù)臅r候停頓,也會在重音字詞上加重讀音,學生自然會在多媒體的帶領下快速進入朗讀情境。
然后教師再示范讀,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真人朗讀也更具情感,當一個活生生的真人站在學生面前聲情并茂地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朗讀出來,我相信所有學生都會被深深的感染。
接著讓學生一遍遍的朗讀,當學生站起來大聲地將這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朗讀出來,真摯的情感自然會隨著朗讀的聲音流露出來,一個停頓和一個音調的轉換都傳達出作品寄于的坦然和希望,學生也才能在朗讀中明白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挫折,但是只要堅定信念,明天一樣是美好的、光明的。由此使得語文教學進入有聲境界。
二、利用表演情境活化教學
小學語文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表演素材,為表現(xiàn)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初中語文多以詩歌、散文等為主,缺乏對話素材,學生表演情境的機會大大減少,教材沒能給我們提供一個直接的情境,我們依然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情境。
例如,在學習《背影》時,文章多以朱自清的第一人稱進行了大篇幅的背景介紹和心理描寫,與父親的直接對話描寫甚少,在講解這篇散文時,不妨以情境模擬為主,一個學生扮演朱自清,另一個學生扮演父親,散文前三段主要對《父親》背景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扮演父親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表演出來,用無聲的表演讓學生看到當時真實的場景。通常學生在閱讀時看不見、想不到的畫面都會在表演中展現(xiàn)出來,這樣在表演情境中活化了教材,也加深了學生對散文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體情境活化教學
隨著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以豐富的聲音和形象為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了很多真實的課文情境,很多不好想象、不好講解的知識通過多媒體就會變得直接起來。
例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時,復雜的描寫往往會讓學生看不懂,事實上即使學生真的去過故宮,也很難將故宮的具體位置弄得一清二楚,這時我就會嘗試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現(xiàn)一幅真實的故宮博物院地理位置分布圖,分布圖清楚表明了每一個位置所在,這樣學生讀到的每一個段落都會在多媒體上找到對應的位置。同時,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了解故宮的興趣,在其中添加人工講解就顯得更為重要,優(yōu)美的人工講解聲音和緩緩流淌的古風音樂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唯美的故宮動態(tài)圖,學生的注意力自然會被全部吸引到圖畫上面。通過視頻和圖片等形式讓學生直觀了解歷史,以此更好地了解故宮博物院。
四、利用實踐情境活化教學
語文同樣是一門需要實踐的學科,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情境中將知識學到實處。
《橋之美》是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文章給學生介紹了石拱橋、烏鎮(zhèn)的橋、“清明上河圖”的橋和南京長江大橋,流暢的文筆給學生展現(xiàn)了多幅唯美的橋畫,然而這些描寫僅限于虛無的想象,學生想象中的橋與現(xiàn)實中的橋勢必會存在很大的差距,加之教材中的描寫和圖片不夠真實,想要獲取學生的真情實感可謂是難上加難。在實際教學中,我會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帶著學生看一看校園里的橋,看一看公園里的橋,或許學生眼中的橋并沒有文章中描寫的那么美,但也同樣給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眼見為實的良好素材。同時在一番觀察之后,我還會給學生布置對應的作文題目“我眼中的橋”,讓學生結合文本描寫和自己的觀察寫出自己眼中的橋。
總之,教材并不是教學的唯一,要想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通過語言、表演、多媒體和實踐等方式建立動態(tài)的語文情境,讓學生看到語文、聽到語文、摸到語文、感受到語文,在多重感受下接觸到最真實的語文,從而讓學生得以進行高效的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