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琢琪
《南方日報》曾刊登過這么一篇令人嘆息的新聞:《父母混微信“朋友圈”,孩子近半選擇屏蔽》,大意是說自朋友圈于微信上線以來,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于在朋友圈發(fā)表心情、記錄生活。最近,就“會否在朋友圈拉黑父母”這一問題,有媒體記者采訪了數(shù)十名市民,發(fā)現(xiàn)有近半子女將父母加為微信好友,后拉入黑名單。
媒體還刊登了一項關于四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親子關系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父母很少表揚孩子,和孩子溝通也最少。因此,中國高中生和父母在一起感到快樂的比例最低,有了心事也不愿找父母傾訴。很多中國的家長們在抱怨:“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小時候可聽話了,現(xiàn)在上了高中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調,而且才說幾句他就嫌煩?!?/p>
是的,進入高中,我們有了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喜歡自己處理問題,不愿意家長、老師過多干涉。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如今的高中生比上個世紀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更難管理和教育。但是,我們有著一樣蓬勃的青春,我們一樣需要努力地“成長”。
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與父母的溝通更是培養(yǎng)我們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是我們成長道路上不能拒絕的??梢韵胂?,當父母關切的眼神迎來冰冷的屏幕,當一顆熾熱的愛子之心換來“拒絕訪問”的通告,當父母來不及張口挽留,我們卻早已遠走,這屏蔽的不僅是一條簡單的動態(tài),更有一顆執(zhí)炬迎風的愛子之心。
在靈魂存在方式的選擇中,我們無法拒絕親情的參與,可在朋友圈的存在方式中,我們卻拒絕了父母的參與。這看似是對父母過度關注的極端反應,實則是兩代人缺乏溝通的惡果。開放朋友圈,不僅是對父母的尊重,更是促進兩代人溝通的有效途徑。
按照黑格爾“存在即合理”的思維定律,選擇屏蔽父母,確實有其現(xiàn)實因素。我們在朋友圈中與朋友嬉笑怒罵,卻不曾給父母一個“朋友”的地位,我們在信息化的洪流中越行越疾,卻不曾給予尚是“初學者”的父母片刻等待,我們將朋友圈定義為炫耀的工具,如此才唯恐父母在不經意間戳穿真相。我們嫌棄父母的過度專注,卻忘卻了我們才值得關注。我們越是逃避,父母便越發(fā)不理解,于是便越是關注,由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
父母是我們最值得信賴的朋友,成長的道路上遍布荊棘坎坷,為什么不打開自己,去接受他們善意的提醒?還有什么比少繞彎子少走彎路更值得我們考慮呢?父母比我們富有經驗,成長的過程中拒絕身邊最值得信賴之人的指引與幫助絕對是弊大于利的愚蠢行徑。而如果我們自信,我們會慢慢發(fā)現(xiàn),隨著成長,在精神上,父母越來越不似兒時我們印象中的“管理者”,而是越來越像可以平等相處的“朋友”。
終有一天,兩鬢斑白的父母從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我們的照顧。那時的我們會成為家庭和社會的中堅力量。我們現(xiàn)在做好準備了嗎?
讓親情在場,倘若父母融入了我們的朋友圈,理解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就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緊張不已。從小的方面看,朋友圈作為紐帶,溝通了我們和父母;從大的角度來看,這一個個家庭的小小凝聚定會成為中華民族和諧大家庭的強大向心力。
錢鐘書曾言:“世間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戴了面具的必然?!睆钠帘胃改傅呐既灰话撸憧筛Q知兩代人缺乏有效溝通的必然全貌。與其讓時代的信息潮流推動我們疾馳,留父母在身后大聲呼喊,不如停下來等待父母,與我們一起在時光的站臺上漫步。我們可以向父母解釋朋友圈里的小情緒,消除他們的顧慮;我們可以建立家庭群聊,回應他們的關注,更或者我們可以擴大他們的朋友圈,減少父母對我們朋友圈的偏執(zhí)。
讓親情在場,與父母間的冰墻不再,通達心靈彼岸,這樣的我們才能說上成長、成熟。
愿我們陪伴父母的桑榆暮景,在日暮時分,來抵蒼山,得遇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