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聲普
【摘 要】本文在對高中生現(xiàn)狀進行思考和個案分析的基礎上,論述從四個方面促進學生自律能力的提高:消除對自律的誤解,更新對自律的認知;提高時間管理能力,學會制訂彈性時間計劃;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避免產生情緒性拖延;塑造良好的班風班紀,讓他律成為自律的良好催化劑。
【關鍵詞】自律 心理健康教育 誤區(qū) 自律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082-02
自律作為自我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對于高中生學業(yè)表現(xiàn)非常重要。良好的自律可以有效地減少拖延的習慣,很多學生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到學習的后期為了趕上進度不得不去向睡眠要時間,而不是認真思考后向時間要效率,拖延也常常將重要不緊急的事件變?yōu)橹匾o急事件,給人帶來焦慮的體驗。
進入高中就意味著要開始自己安排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些學生能夠更充分地利用時間,游刃有余地完成學習和安排生活娛樂,而有些孩子卻手忙腳亂,疲于奔命,當考試臨近時才想起自己還有許多缺漏和不足。拖延情況嚴重和時間使用質量較差常常與自律能力有著重要的關系,通過學習生活中的一些改變,提升學生的自律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yè)任務,掌握自己的生活。
一、消除對自律的誤解,自律不是自我壓抑
教師需要更新關于自律的認知,幫助孩子解除對自律的誤解。很多時候,我們談到自律就會想到“壓抑”“控制”和“壓力”等關聯(lián)詞,但一個能夠長期保持良好自律的人,應該是由內而外的,是一種因為良好的自律而讓生活井井有條,能夠掌控生活的積極體驗,而不是由外而內強迫性的自律,總是壓迫自己去努力,隔絕所有娛樂,導致自己筋疲力盡。因此,良好的自律通常伴隨著一種渴望,心理學上也稱之為動機,一般認為涉及行為的方向、強度和持續(xù)性。對于某件事情的成就動機的強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有著想要為之奮斗的目標和期待,才會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朝著能夠實現(xiàn)目標的方向靠攏。自律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但自律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更好的學習生活的一種輔助手段,自律的養(yǎng)成應該是由內而外的,而不是單純地進行行為和思想的“圍堵”,這樣就陷入了“白熊陷阱”,不停地跟自己大腦中的“白熊”做斗爭,在人意志力不足時,自律也就隨之失守。
二、提高時間管理能力,考慮計劃的可操作性
對于高中生而言,自律能力的不足常常在時間管理上顯現(xiàn)出來。時間管理上存在自律缺失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時間,造成惡性循環(huán),難以跟上教學進度,達到學習目標,隨之而來的是學業(yè)上的挫折,這些表現(xiàn)都將影響自我價值感,而自我價值感與考試焦慮、自我評價、成就動機、幸福感等都有著密切關系。
筆者在對高三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發(fā)現(xiàn),因為無法預知的臨時考試和隨堂作業(yè),常常有學生因為自己無法按每天制訂的計劃學習感到非常的焦慮。他們通常制訂了非常詳細的計劃,把所有的時間和事件都羅列出來,詳細到起床、吃飯時間,某一科具體的學習時間,但是大部分情況下無法按照理想的計劃進行,甚至不能完成列表上的 50%,隨之而來的影響就是自己容易陷入無法完成計劃的焦慮和壓力中。學生制訂計劃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夠有條理地進行復習并約束自己的行為,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處于學校的特殊情況下,學生必須考慮每天老師布置的任務,隨時加入的新任務、考試等,在制訂計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計劃沒有變化快,計劃必須有彈性有方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起到一個指導框架的作用,正確地劃分事件的重要性和緊急性。例如,在不考慮晚自習后加班的情況下,高三學生每天投入學習的時間從早上七點至晚上十點,大概有 10 個小時左右,那么制訂的計劃應當要考慮課程進度、作業(yè)安排之外剩余的自主學習時間,假如可供自己安排的時間是 5 小時,那么專題計劃應以 2 小時左右為標準進行規(guī)劃,剩下的進行彈性安排,讓計劃既能夠提綱挈領,又不至于脫離現(xiàn)實無法完成而平添焦慮。而自律,并不僅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條一條的計劃,而是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一種逐漸積累,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標的執(zhí)行力。
許多研究者關注到了該問題,并采用量表進行相關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傾向各維度與積極情緒之間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而與消極情緒存在顯著負相關。因此,心理課及班會課上應根據課程特點安排以時間管理為主題的課程,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不是向睡眠要時間,養(yǎng)成拖延的習慣,而是向時間要效率,保證時間使用的含金量,避免因時間管理上出現(xiàn)的問題而影響學生的自我價值感,降低成就動機。
三、提升情緒管理水平,避免情緒性拖延
學生的情緒管理水平也將直接影響其自律程度。在高中心理輔導中,情緒管理能力較差而導致情緒性拖延,個體隨之產生的焦慮個案較為典型,來訪學生會跟筆者說:“老師,我最近特別焦慮,一想到馬上又是月考,就發(fā)現(xiàn)還有好多要刷的題,可是晚自習又沒辦法靜下心來學習,馬上就要考試了,特別擔心又像上一次一樣考砸”。在詢問后了解到,學生上一次大考中沒有考好,成績退步較大,因此打擊很大,在找相關學科老師面批后,整理了自己的缺漏,知道自己應該從哪里入手,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消化上一次考試的失敗帶來的苦悶。在輔導中,這樣的學生并不是個例,該類學生比較容易因為生活和學習上的瑣事而發(fā)生情緒波動,可能是跟同學意見不合,可能是跟父母發(fā)生分歧,可能是被老師批評了,一旦產生消極情緒,自律程度就會降到很低,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手頭的事情,常常寄希望于順境才能夠好好學習。這樣的自律能力是極不穩(wěn)定的,隨之而來的是拖延情況的發(fā)生,也就是我們說的情緒性拖延,而這又多伴隨著自責懊悔的后期體驗,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因此,為了減少因為情緒性拖延而影響自律的情況,應當積極地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改變學生的錯誤歸因模式,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認知習慣,在處理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更平穩(wěn)地過渡。除了課堂上的講授和活動體驗,家長的教育和引導也非常重要。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先入為主和忽視體驗的方式。例如,當孩子周末回到家中,談到考試不如意或者是人際糾紛時,不應只關注問題解決的方法,生硬地打斷孩子的情緒表達,而應該給予適當的共情,避免因為長期情緒表達受挫而影響情緒調控的能力。endprint
四、塑造良好班風班紀,利用他律促進自律
作為社會人,個體生活和學習都無法脫離情境,對于未成年而言,僅僅只關注提高其自身自律能力是不夠的,總是寄希望于有意的自我控制,強迫性的自律會過度消耗我們的精力和意志力,反而使個體缺乏生命力。因此,在學習和娛樂之間找到平衡之外,良好的環(huán)境產生的他律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情境對于個體的行為塑造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在許多著名的社會學實驗中都得到了印證,情境有時候比個人的品質和個性等更能夠影響預測個體的行為。社會比較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傾向,都需要知道自己在所處的社會和團體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從而評估自己的價值。
個人會在集體環(huán)境中進行觀察和學習,改變個人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宿舍集體行為就能夠看出環(huán)境對于個體的塑造和影響,一個懶散拖延的宿舍,大家都習慣回到宿舍后先聊天再慢吞吞地處理個人私事,最后熄燈后開始打開小夜燈備戰(zhàn),這種情況下的學習效率通常難以保證而又影響睡眠。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個人也會按照所處的環(huán)境去要求自己的行為,潛意識里降低自己的行為標準,正如破窗效應所揭示的道理,當一扇窗戶被打破了,一定要及時修復,否則街區(qū)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而如果宿舍里,大家的作息都相對統(tǒng)一,回到宿舍后優(yōu)先處理自己的生活瑣事,或者前往自習室自習,那么處于這個環(huán)境中的個體,也極有可能按照這個默認的規(guī)則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說的,個人對于自己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xiàn)的,我們也時刻評估者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教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和班級文化創(chuàng)造的形式,從高一起就形成全體同學都能認可的班級公約,大到班級的整體目標,小到手機管理、早午讀、自習紀律、請假制度都需要在一開始就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規(guī)則意識。減少誘惑因素在學習場所出現(xiàn),使得學生不必花費額外的精力去抵制誘惑和控制自己。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氛圍,學生間能夠互為榜樣,如我們常常在學校時能夠高效地學習,而在假日回到溫暖舒適的家中,卻常常慵懶地度過一整個假期。
羅伊·鮑邁斯特在《意志力》中說:“自我的活動能力是有限的,努力進行自我控制的人——強迫自己吃胡蘿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壓抑被禁止的思想——隨后在遇到難題時會更快放棄”。教師應通過改變學生對于自律的認識,從內而外地培養(yǎng)自律,通過良好的環(huán)境形成他律,讓高中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參考文獻】
[1]羅伊·鮑邁斯特.意志力:關于專注、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索爾所,麥克林.認知心理學[M].邵志芳,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郭 婧,楊 薇,邵寶健.高中生自我管理的構成要素與原則[J].教學與管理,2010(24 )
[4]孫曉敏,薛 剛.自我管理研究回顧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8(1)
[5]張 鋒.高中生的時間管理與自我價值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4)
[6]張志杰,黃希庭,鳳四海,等.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1(6)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