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作人
杭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近年來,這里的音樂藝術發(fā)展迅猛,杭州愛樂樂團水平高漲,活動頻繁,現(xiàn)已成為杭州音樂藝術水平的象征。
美好的音樂伴隨著如畫的風景,給這座詩意盎然的城市帶來了全新的藝術氣象。杭州國際音樂節(jié)是自2017年誕生的一項具有世界水準的音樂節(jié),它集交響樂、歌劇、室內樂、聲器樂獨唱、獨奏等多種形式為一體,云集國內外一流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及樂團,是一個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奉獻音樂“盛宴”的歡樂聚會。自2017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后,第二屆杭州國際音樂節(jié)于2018年7月隆重舉行。這屆音樂節(jié)無論從質量上還是規(guī)模上都超過了上屆,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廣大音樂愛好者們盡情欣賞了多個種類、多種風格的音樂藝術展示,真可謂“享盡珍奇,賞遍佳作”。
受杭州國際音樂節(jié)創(chuàng)建者、杭州愛樂樂團團長鄧京山先生之邀,我于7月9日赴杭州,參加了杭州國際音樂節(jié)研討會,并欣賞了11、12日兩場音樂會。這兩場音樂會的意義很重大,一場是作曲家陳其鋼的作品專場音樂會,一場是著名小提琴家寧峰演奏的全套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兩場音樂會都是此次音樂節(jié)中的亮點,可謂名副其實的精華展示。
2018年7月11日在杭州大劇院舉行的音樂會是一場頗具看點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集新鮮、新穎、新意為一體,以感官體驗融合理性思維為特點,給人們帶來了有趣而又有益的感受,它就是陳其鋼作品專場音樂會。
說起陳其鋼,廣大音樂愛好者絕不陌生,這位旅法作曲家、二十世紀世界頂尖作曲大師梅西安的關門弟子,多年來一直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樂壇上,為人們所仰慕,而他的作品、聲望和影響,亦早已在國際音樂領域中獲得了至高地位。
我認為,陳其鋼是一位從骨子里帶有創(chuàng)新基因的人,亦是一位真正“制造”音樂而非“復制”音樂的人。他的音樂雖然擁有先進的理念和技法,但透過這些技法,人們可以看到其中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閃光點,這些閃光點都是他思想追求和藝術追求方面的難得精髓。本場音樂會中演奏的四首作品,就是這方面頗具說服力的典范。
第一首作品是為弦樂隊而作的《走西口》。 面對這首家喻戶曉的西北民歌旋律,陳其鋼沒有像以往的作曲家那樣用和聲、配器等手法去“裝飾”旋律,繼而為旋律“穿”上一件絢麗的“外衣”。他采用的方法是以弦樂隊立體的聲部結構為基礎,以現(xiàn)代的弦樂音響技法為表現(xiàn)手段,繼而為作品帶來了創(chuàng)造性的、與眾不同的感覺。人們聽到,在他的《走西口》中,民歌音調只保留了基本的動機,它被巧妙地“隱性化”了,變成了經過處理后的內在旋律。而弦樂隊的各個聲部,則以新奇的音型、新奇的奏法和新奇的音響,賦予了樂曲以新鮮的表現(xiàn)。一些諸如競奏、賦格等“游動”感強烈的手法,在曲中頻繁出現(xiàn),它們就像亮麗的金屬片一樣,將走西口的旋律精致地包裝起來,從而形成了表里合一、內實外炫的新穎效果。不同凡響的《走西口》,體現(xiàn)出陳其鋼對民族音樂懷有的深層剖析和再創(chuàng)作思維。
第二首作品是為特殊編制的大型管弦樂團而作的《源》,這是一首帶有探索性和實驗性的作品。據我所知,現(xiàn)代作曲家往往對音響的空間感和音色的游離性深感興趣,在這一點上,陳其鋼也不例外?!对础肥且皇鬃非笠繇懹蝿踊⒁魣隽Ⅲw化的樂曲。作曲家為了表現(xiàn)中西音樂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的迥然差異,感受音色概念的深層意義,在這首作品中運用了一種新奇的想象力。他嘗試將樂團分割組合——將木管樂拆成三組,分別位于樂隊中間和弦樂兩側;兩臺豎琴各把一個臺口;打擊樂分為四組,在舞臺上呈四角方形排列;另外還有幾個零星的獨奏弦樂,不規(guī)則地隱藏在樂隊各角落中——并用宏觀融合的形式與之相呼應,為的是表現(xiàn)出獨立的音色特征和立體的音響效果,借以達到內涵中追流溯源的理性目的。
這首作品沒有固定的主題,也沒有旋律存在,有的只是不同變換的音響集合與音響分離。這種效果,意在將作品中相對獨立的各種音響,在一個大的范圍內進行對比展開,借以求得“音響對立”與“音色表現(xiàn)”的實驗目的。我認為,作曲家在這首作品中,充分展現(xiàn)了富有探索性的現(xiàn)代作曲技術,創(chuàng)造了以前從未有過的音響效果,這一點非??少F,它使我聯(lián)想到了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艾夫斯的某些創(chuàng)意。
第三首作品是為小號與管弦樂隊而作的協(xié)奏曲《萬年歡》。樂曲采用了傳統(tǒng)昆曲“萬年歡”的曲牌,其中的旋律非常悲切,似有一種憂傷的感情(據作曲家說,此曲中有對自己逝去的兒子的懷念之情)。聽了這首樂曲,我對陳其鋼非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勇氣驚嘆不已。我實在沒有想到,他居然能用小號來表現(xiàn)如此傷感、憂慮的旋律,并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絕妙效果。不僅如此,他還讓小號流暢地演奏了中國昆曲的民間韻味,巧妙地完成了“洋嗩吶”的華麗轉身。這首小號協(xié)奏曲在技術上極難,可謂挑戰(zhàn)了樂器的極限,而在藝術上它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創(chuàng)新價值。
最后一首作品是為大型管弦樂隊而作的《亂彈》。這是一首寫作技巧超難的管弦樂變奏曲,樂曲運用了豐富的織體變奏和音色變奏手法,以高難的現(xiàn)代派技術貫穿始末,表現(xiàn)出“眼花繚亂”的音響集成效果。在這里,作曲家僅以一個帶裝飾的六連音動機為基礎,運用大量的層次交織、音區(qū)疊置、聲部錯位等手段加以變奏,從而使音樂呈現(xiàn)出萬花筒般的絢爛效果。《亂彈》是陳其鋼具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它全面地體現(xiàn)出作曲家嫻熟高超的作曲技巧,實為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