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卿
在文學史和藝術(shù)史上,即使沒有蘭亭那樣卓著的聲名,“琉璃堂”或許也能算作一個重要的“文化標識”。唐代以來,“琉璃堂”成為許多學詩者至為景仰之所,而不斷復述且繼續(xù)生成的有關(guān)“琉璃堂”和“琉璃堂人物”的知識與文本,也令這一話題具備持久的影響力。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不少繪畫以“琉璃堂”作為它們的表現(xiàn)題材。今藏故宮博物院的一幅絹本小畫,被認為是描繪了“琉璃堂雅集”的景況:四位戴著幞頭的士人正在商略詩文,一株道曲蒼茂的古松,將畫面分剖成兩個部分,身體前傾撐靠在松干上的白袍士人,注視著畫面最右方的文友,后者握管支頤,目光與白袍士人對接,倚石凝想,左手所持薄絹,應是即將要記下詩文之媒材。畫家為了調(diào)劑畫面的緊張感,特意在這位文士身前畫出層層疊疊的青石,石前一位散發(fā)的小童,正在俯身研墨。畫面的左方,是另外兩位坐在平坦如床的青石之上的文士,一人左手持一手卷,卷上已然密密麻麻寫滿蠅頭小楷,其人反首回顧,望向畫面的左上角,另一人則側(cè)坐其右,著紫色袍服,束紅色腰帶,同持卷軸一端,神情沉著靜邃,似在品議推敲。畫中四位主要人物,情態(tài)各異,呈現(xiàn)給觀者的角度也不一樣,但很明顯都沉浸在文學構(gòu)思之中,這一瞬間他們的“節(jié)奏”是協(xié)同的,也正展現(xiàn)了雅集的主題和內(nèi)容——詩文創(chuàng)作及其過程的意趣。
《文苑圖》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名跡,從畫上留存的印鑒與題記來看,曾經(jīng)南唐后主(“集賢院御書印”)、北宋徽宗(“宣和”“政和”等印)、元人王蒙(“王叔明氏”?。?、明人郭衢階(“郭氏亨父”“永存珍秘”等?。┑冗f藏,清代復入內(nèi)庶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之中,乾隆時將手卷改裝成冊,鈐用鑒藏印甚多。一直以來,美術(shù)史的敘述者大都認為這幅畫為傳述“琉璃堂雅集”的畫作,之所以作這樣的認定,是因為另一幅畫卷的存在:今藏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兩相比照,可以看出兩件畫作表現(xiàn)的是同一主題,《文苑圖》或因裁截的緣故,只剩下后半段五個人物,《琉璃堂人物圖》則不光有后半段與前畫內(nèi)容一致的部分,尚有包含六人于堂中會聚畫面的前半部分,似是有關(guān)“雅集”的完整呈現(xiàn)。
與《文苑圖》相比,《琉璃堂人物圖》似乎更符合“堂中雅集”的命意。畫中廳堂之內(nèi),大案之側(cè),三位文士與一位僧人兩兩相對坐定。著深色衣者顯然是聚會和畫面的中心人物,他神采飛揚,右手垂支,左手指點,以助談興:其身旁著淺色衣者凝神遠視,若有所思,應是靜聽前者言說;二人對面的紅衣文士,正閱讀手中書卷,似就言談?wù)咚f參詳印證:僧人坐具甚高,與三位文士所坐石凳不同,他盤腿其上,結(jié)跏趺坐,身披袈裟,右手伸出,指結(jié)印訣,目光則與講談?wù)邔?,有所交流。除此四位主要人物之外,尚有侍者二人伺立其后。至于后半部分的?nèi)容,乃與《文苑圖》并無二致,故而,這件既有“堂中雅集”又有“院中文會”的畫卷內(nèi)容,更像是“琉璃堂雅集”的全貌。
《文苑圖》上有徽宗款題署,云是唐人韓滉所作,但這一說法難以得到確證,它被認為太過缺乏唐畫氣息,應是出于五代周文矩的手筆?!读鹆萌宋飯D》真跡即傳為周文矩所畫,大都會的這件同題長卷本是近代詩人狄平子的藏品,雖然狄氏用題記反反復復地申說強調(diào),這不僅毫無疑問是周文矩的真跡,更且可入“神品”,卷前徽宗題字“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妙上品也”,也是“活潑靈妙,秀逸在骨”,但相信稍有書畫功底和鑒賞經(jīng)驗的讀者都難以認同作為畫主的狄氏所言。與故宮藏本《文苑圖》相較而言,《琉璃堂人物圖》筆力孱弱,亦欠精神,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出于五代時期的名家之手。
即使有關(guān)這卷《琉璃堂人物圖》的事實并非狄平子宣稱的那樣,它仍然是一卷相當出色的古畫,畫卷末尾宋元間文人王易簡的題跋亦非偽跡,另據(jù)元人蕭(大+目+目+斗)《勤齋集》的記錄,他當年見到的“周文矩校書圖”,應當就是這卷畫作(或它的同題復本):“圖凡八人,皆唐衣冠。三僮子前,三人與胡僧對坐,朱衣者持梵夾讀,僧屈指為數(shù)物狀:衣綠者指左,黃衣者拱手,皆有談?wù)f,似是為文事者。中二人偕立,童子磨墨,一則憑曲松而言,若口授其意:一則據(jù)石,左執(zhí)卷,右秉筆而掌其頤,若思檗栝其意而將為書者。后二人坐石上,共執(zhí)卷,一讀而指其文,一仰而若有所思者?!?/p>
蕭(大+目+目+斗)所述畫面的情境與《琉璃堂人物圖》內(nèi)容無別,可見此作的確不能簡單以憑空臆造的“贗鼎”視之,它應當是南宋或者更晚一些時候,畫者根據(jù)《宣和畫譜》等文獻的記載和《文苑圖》(或其祖本)繪制的摹本。而所謂的“韓滉文苑圖”,并未見諸《宣和畫譜》,南宋時始有相關(guān)著錄,或許它正是《宣和畫譜》中提到的《琉璃堂人物圖》,被割裂之后添加“文苑圖”題名,又或本為周文矩重作的節(jié)本以及宋人的摹本。
也就是說,這兩幅畫的真相,有如下三種可能的情況存在:
一、《文苑圖》就是《宣和畫譜》著錄的《琉璃堂人物圖》,出自周文矩真筆,全豹即大都會藏本《琉璃堂人物圖》的樣貌,但在某種情況下遭到裁截,只剩下后半段,又被添加“韓滉文苑圖”題識,故而成為一個“假的真跡”。
二、《文苑圖》本身就是周文矩所畫有關(guān)琉璃堂雅集故事的同題多本畫作之_,畫家以同一畫稿為藍本,繪制多件內(nèi)容相同的作品,也屬正常情況,《文苑圖》或即周文矩所作《琉璃堂人物圖》的節(jié)本復品。
三、故宮藏本《文苑圖》和大都會藏本《琉璃堂人物圖》均為摹本,其祖本乃是《宣和畫譜》著錄的《琉璃堂人物圖》,所不同的是,前者只節(jié)摹了后半部分,畫藝高妙,后者畫面內(nèi)容則更為完整,但精神氣韻卻遜色不少。
據(jù)考,《文苑圖》右下角所鈐南唐內(nèi)府金印“集賢院御書印”墨跡非偽,這對確認它是宋代以前的畫作而言,是一條重要的證據(jù)。當然,即使《文苑圖》并不出自周文矩的真筆,其所謂“瘦硬戰(zhàn)掣”的特殊行筆,亦近周氏風格,我們還是可以視之為最接近真跡的精致摹本。
在欣賞這兩件相同題材的畫作之際,觀者似乎還應該對它們的“題”產(chǎn)生一點質(zhì)詢:這個膾炙人口的“琉璃堂”究竟在哪里?那里真的舉行過一場或多場值得紀念的詩文雅集嗎?《文苑圖》和《琉璃堂人物圖》記錄的是哪次雅集的景象呢?endprint
一直以來,有不少文史學者對這兩件有關(guān)“琉璃堂”的雅集圖特別關(guān)注并加考究,他們根據(jù)方志記載和詩人們互相酬贈的作品,確認“琉璃堂”正是王昌齡在江寧丞任上所居官衙的后廳'同時提到已有文獻著錄另一卷徑名“琉璃堂雅集圖”者,足可證明詩人們曾在一個名叫“琉璃堂”的地方舉行過風雅的集會,《文苑圖》和《琉璃堂人物圖》就是圖寫雅集的記錄和物證,而近年出土的銘文資料如《劉復墓志》等,也為王昌齡等確曾在江寧一地舉行詩文雅集的說法提供了佐助。
遺憾的是,學者援引的江寧方志系清代所修,其根據(jù)來自晚唐詩人張喬一首意義模糊的七言絕句:明人詹景鳳記錄題為“琉璃堂雅集圖”的畫卷,也一直下落未詳,而他堅稱那場雅集的主角,乃是唐代另外兩位有名的詩人錢起和劉長卿。詹氏之說固可不論,至于張氏之詩,恰好被王易簡在《琉璃堂人物圖》卷后的跋文中提及:
唐張喬有《題上元許棠所任王昌齡廳》絕句云:琉璃堂里當時客,久絕吟聲繼后塵。百四十年庭樹老,如今重得見詩人。昌齡江寧人,江寧后改上元。喬,咸通間進士,略計去昌齡之時近遠亦與詩合。所謂琉璃堂者,在金陵無疑,故應入江南圖畫中,特未知后咸通又數(shù)十年,文矩著筆政復為誰耳?抑老松偃蹇猶存王許故物耶?
王易簡提到,張喬的詩是在懷想與王昌齡有關(guān)的“琉璃堂里當時客”,又云王昌齡系江寧人,此說不確,但江寧確實曾是王昌齡的居所。唐開元二十五年(737),耿介而有文名的張九齡罷相,這對當時的政壇乃至文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王昌齡同情張相遭遇,兼之一貫不見容于權(quán)相李林甫,因于次年被貶嶺南,開元二十七年(739)遇赦北返長安,后又離京赴江寧丞任。謫居江寧之時的王昌齡常常會客賦詩,接待往來文友學人,甚至設(shè)帳課徒,一時稱盛。而聯(lián)系張詩王跋,足見至晚在咸通(860-874)年間,曾經(jīng)可能舉行過多場雅集的“琉璃堂”,就已經(jīng)被視為詩文勝地,或被當作一處憑吊前賢的場地了。
然而,細繹張喬題詩,其中“琉璃堂里當時客”的含義可能別有所指,這與唐代一部流行的《琉璃堂墨客圖》有關(guān)——此處的“圖”,并非“圖畫”“圖形”或“圖表”之意,而是一種“句圖”,它以摘錄雋句的形式,呈現(xiàn)諸家詩句及其大致特色。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這件文獻,收錄在宋人所編的《吟窗雜錄》里,其成書時間當在晚唐張為《詩人主客圖》之前,它才是目前已知一切有關(guān)“琉璃堂”的話題和詩畫文本真正的知識來源。
《琉璃堂墨客圖》列舉了31位詩人及若干詩句,這些詩人并非生活在同一時空,比如其中排名第一的陳子昂,早在武周年間(702)就已經(jīng)去世,而排名靠后的戴叔倫,則是大歷時期的詩人。前引張詩第一句“琉璃堂里當時客”,“客”指的正是《琉璃堂墨客圖》中“墨客”之“客”,也即,張氏的感慨是就當時詩壇非常流行的《琉璃堂墨客圖》所聚一時之選所發(fā),并非謂實有某地名“琉璃堂”者——那個想象中曾經(jīng)聚集了許多詩家名流酬唱竟藝的“琉璃堂”,其實本不存在。
可見,周文矩創(chuàng)作《琉璃堂人物圖》的目的,是要將當時廣為流播的《琉璃堂墨客圖》中選錄的生活在不同時期的詩人描畫出來,“合成”于同一空間之內(nèi),以此用“圖畫”之“圖”和“句圖”之“圖”形成“互文”,抑或抱有讓作為文字(文學)文本的《琉璃堂墨客圖》變得更為直觀的嘗試,顯揚往時詩人之多、藝文之盛。以往我們對《琉璃堂人物圖》的解讀,帶有僅從字面出發(fā)的臆斷,認定它一定是一份記錄實有其事的“琉璃堂雅集”的寫真,或者是對那次“雅集”的追憶,顯然事實并非如此:至于試圖一一辨識考證畫中人物身份'以期對應王昌齡或是錢起以及他們身邊要好的詩友,就更接近于那種被胡適譏為“猜笨謎”的游戲了。不論是《文苑圖》還是《琉璃堂人物圖》,其實都只是周文矩用心安排的一次“紙上雅集”和“畫中雅集”,至于那個有著美妙稱呼的“琉璃堂”,大約正是作“墨客圖”者自命的堂號而已,其在史跡和現(xiàn)實中雖無可尋覓,但亦無妨視作前人借美好事物以托喻的一片想象中的藝文凈土。
責任編輯:劉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