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雯
(江蘇常熟高新園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常熟 21552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14]19號)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職業(yè)教育科研教研隊伍建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開展教育研究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教育理論研究不是雷區(qū),而是馳騁萬里的領地。筆者面對中職教師成長發(fā)展的特點,致力探究教師專業(yè)成長路徑,幫助教師突破認識障礙,設計《中職校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調查問卷》,對本地區(qū)中職校開展全覆蓋調查,通過數(shù)據信息收集,進行梳理、排序、分析,形成本報告。
科研能力制約中職學校教師發(fā)展,特別是占據相當比例年輕教師的職業(yè)學校專業(yè)教師,大都來自非師范高校,對教育學、心理學學習不足,對科研方法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尤其是實訓教師,科研意識與教育研究能力更加薄弱。
本次調查本著“立足一線,覆蓋全面,數(shù)據可靠”準則,將調研內容設計為24個問題,分“思想與認識、動機與操作、效果和評價”三個模塊,從中職教師對科研認識程度著手,了解科研動機、技術水平、方法路徑,掌握中職教師對教育研究的思想認識程度、操作技術精度、研究效果深度。
調研中將問卷與訪談相結合,訪談側重于方法掌握、興趣愛好、個人困惑。問卷調查更為全面,更具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為了全面了解現(xiàn)狀,調查問卷下發(fā)到本地區(qū)每所職業(yè)學校,共計577份,回收549份,回收率95.15%。為了展示調研工作的真實性、系統(tǒng)性、可控性,調查對象面向整個學校,并涵蓋公共基礎、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理論課課程任課教師。職稱與教師研究動機有一定關聯(lián),需要學校正確引導。
筆者從了解教師科研意識入手,從而了解研究的動機和意圖。本模塊圍繞中職教師對教育研究的認識程度、研究意識,設有八個提問,如下表1所示。
表1 認識與思想
提問結果表明,中職校教師對教育教學研究有正確認識,但存在個體差異??傮w而言,中職校教師科研目標明確,研究意愿強烈,期盼研究成效,但不排除某些老師有一定的功利性。
(1)85%的教師有較強的研究欲望與內在需求,認為教育研究是教師專業(yè)成長必經之路,是提升教學能力的通道,希望能參與相關研究。這是一塊等待播種的“良田”,只待“肥料養(yǎng)分”。建議職業(yè)學校將此作為教師培養(yǎng)的“入口處”,幫助教師找到自我發(fā)展通道。
(2)學校是否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直接影響教師參與程度,其中50%以上的教師非常愿意,75%以上的教師愿意,不愿意參加者極少。學校應充分挖掘教師內驅力,讓研究成為常態(tài),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與學校發(fā)展完美對接。
(3)65%的教師認為,學校領導對教育教學研究工作高度重視。近50%的教師認為,思想認識程度、激勵機制、工作氛圍是影響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直接因素,營造良好氛圍十分重要,“泡菜理論”用在教師培養(yǎng)同樣合適。
(4)針對課題研究,設計提問6與7。從調查數(shù)據看,50%的教師認為課題研究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25%的教師研究動力在于過職稱關,只圖眼前實惠,缺少長遠追求,有合情之處但又失之偏頗。建議構建科研長效機制,只要制度到位,管理有方,教師就能從“要我”到“我要”,為教師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筆者將教育科研的動因、是否掌握研究方法、是否具備科研能力作為調研重點,提煉成九個問題,形成“動機與操作”模塊,如表2所示。
表2 動機與操作模塊
我們深刻感到教師對待科研既有愿望期待,又存在困惑,表現(xiàn)在:
(1)100%的教師都認為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一致認為職業(yè)學校能想方設法、多元化推動教師參與科研的主觀能動性,催化教師研究的實效性。
(2)教學改革是中職教師研究的最熱門話題。86%的教師認為,只有不斷改革才能提高教育質量;50%以上的教師期待科研專家直接指導,渴望搭建同伴互相交流平臺;絕大部分中層希望在行政工作中能結合教育科研,為拓寬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能服務。
(3)46%的教師認為研究水平尚屬一般。鑒于一線教師日常工作瑣碎繁忙,開展研究實不容易,如何引導教師“繁忙”中研究,尤其是班主任和專業(yè)骨干,值得重點關注。
(4)100%的教師認為課題研究對教學能力提高有著特殊功效,同時對課題研究方法、研究路徑等了解不透、掌握不深。如何撰寫高質量論文,成為課題研究的最大瓶頸,建議學校加強對教師論文撰寫的方法指導,不是停留在口頭或形式。尤其是學校科研部門,要重視校本培訓的針對性,個別指導的廣泛性。
(5)74%的教師將網絡作為科研路徑。網絡在課題綜述、資料查閱、視野拓寬方面確實有指導作用,但僅依靠網絡不提高學術素養(yǎng),提高研究水平就成為空話。筆者希望教師養(yǎng)成讀書學習習慣,多讀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書籍,積累學識,豐富思維,從源頭上提高科研能力。
圍繞科研效度與評價,設有七個提問,如表3。
表3 效果與評價模塊
教師對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熱情有加,尤其是中層和骨干教師、班主任,他們對科研的追求、熱愛程度比一般教師高得多,在本模塊中得以體現(xiàn),主要有以下結論:
(1)中職教師學術水平有待提高,特別體現(xiàn)在成果凝練上,大多數(shù)教師難以逾越。很多教師迫切期盼,一是獲得專家個別指導,賜予研究的鑰匙,看到新的空間;二是接受系統(tǒng)培訓,有效提高研究能力,讓科研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催化劑。
(2)60%的教師認為,中職校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有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他們認為,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才能推進教學改革,個人走向成功。教師成長離不開教育科研,成為教師共識。
(3)超過50%的教師認為僅能參與一般課題研究,希望能提高科研能力。目前大部分職業(yè)學校是碎片化的學習,很難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很難促進教師從“經驗型”走向“研究型”,這是中職師資整體水平較難以提高的根本原因。
根據調查結果,透過數(shù)據尋癥結,梳理思路獲啟示,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教育主管部門廣泛主動開展科研培訓項目,參培人員不僅僅是教學行政人員或骨干教師,應普及全校。營造濃郁的科研氛圍,搭建人人參與的科研平臺,做到臺階低、坡度小、易上手、出成效。教學就是研究,研究就是教學,兩駕馬車齊頭并進。
(2)中職學校必須建章立制,確保科研工作擲地有聲,接地氣,有人氣,形成氣候??梢越萄薪M、專業(yè)室或名師工作室為載體,層層推進步步落實。鑒于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宜采取“請進來”方法,讓每位教師聆聽到“窗外的聲音”,教師理論素養(yǎng)方可穩(wěn)步滋長。
(3)學校應構建和諧的科研氛圍,促進教師自我學習。筆者認為,當前互聯(lián)網對教師自我學習沖擊很大,校園讀書氛圍“丟失”,“低頭族”一片,很少有教師能在圖書館靜心學習。教師作為特殊職業(yè),應具有終身讀書的習慣。建議學校在促進教師能讀書、讀好書上下功夫,從氛圍到制度,從規(guī)定到獎勵,以信息化手段構建科研管理網絡。
(4)科研是教師職稱晉升的門檻,盡管看似“功利”但切合實際。學校不妨借此作為推動全體教師參與研究的動力,讓每一位教師在實踐研究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研究的最佳境界,我們希望能看到每一位教師的進步與成長。
(5)中職專業(yè)教師大都非師范畢業(yè),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比普通中小學校更薄弱,分層次開展校本培訓更有必要。請專家做專題講座,必須保證方法恰當,給予技術路徑,學會正確使用文獻。
中職學校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時,必須關注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只有找到職業(yè)學校教育研究能力提升通道,才能真正促進學校內涵建設,這也是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客觀需求!
[1]陳大偉.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24-26,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