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城,王巧稚
(1.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武漢430023;2.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湖北武漢430081)
英國建筑垃圾管理模式研究
張守城1,王巧稚2
(1.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武漢430023;2.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湖北武漢430081)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建筑垃圾已經成為城市化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循環(huán)利用現狀、政策目標、管理框架、政策工具的角度,剖析英國建筑垃圾政策管理模式,進而提出推動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對策。
建筑垃圾;政策分析;政策工具;循環(huán)利用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無論在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全球政府都在致力于實現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保護的動態(tài)平衡。人類的建設過程對環(huán)境的主要影響:碳排放、氣候變化、產生排污、破壞生物多樣性等[1]。相關研究揭示了政策法規(guī)在推動建筑垃圾最小化中的核心作用[2,3]。
經過數十年大規(guī)模城市化以及新城區(qū)建設項目,我國開展了數量龐大的建設活動,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但是建筑垃圾的管理相對英國等西方國家,存在巨大差距[4]。我國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大量法規(guī)關注市政固廢的治理,對于建筑垃圾治理的關注較少;國家出臺的廢棄物管理條例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在政策地方化的過程中,鮮有提供詳細的實施細則[2],從而導致施工現場的建筑垃圾往往只是簡單堆積,被循環(huán)利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王秋菲等分析了美國、日本的建筑垃圾循環(huán)利用政策,主要從廢棄物管理的原則、強制及經濟激勵型政策工具的角度進行了對比分析[5]。蒲云輝等從管理和技術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建筑垃圾資源化管理經驗[6]。王巧稚梳理了目前政策剖析方法,主要包括:闡述待解決的社會/環(huán)境問題、梳理已采取的政策目標、政策工具(例如法令法規(guī)、稅費補貼、信息指導等)及效果等[7]。這些研究都在剖析各國廢棄物管理政策的基礎上,為我國相關政策的改進提出了建議。
英國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1,8]。從循環(huán)利用現狀、政策目標、管理框架、政策工具的角度,剖析英國建筑垃圾政策管理模式,為我國更好地開展該領域資源化工作提出參考建議。
英國官方統(tǒng)計的建筑垃圾分為兩類:拆建過程產生的建筑垃圾及挖掘垃圾。前者主要指源自建筑工地的垃圾,主要包括廢棄的混凝土、瀝青、木料、木托盤、油氈、地毯等;后者主要指掘廢疏浚余泥,該項廢棄物的循環(huán)利用率較難以統(tǒng)計[9]。英國拆建過程建筑垃圾的管理注重施工現場對廢物流的充分分類,典型循環(huán)利用方式參見圖1。
圖1 英國建筑垃圾的典型循環(huán)利用方式[10]
英國《可持續(xù)建筑戰(zhàn)略(2008)》制訂了削減建筑垃圾填埋量的目標,主要包括到2020年,(拆建工程)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及循環(huán)利用率達到70%。
英國環(huán)境、食品及環(huán)境事務部的統(tǒng)計資料[9]顯示,2014年英國總人口6 500萬人,拆建過程產生的建筑垃圾約5 500萬t(主要包括廢棄的混凝土、瀝青、木料、木托盤、油氈、地毯等),占全部垃圾產生量的27%。全英拆建產生的建筑垃圾循環(huán)利用率從2010起,穩(wěn)步提升至90%,遠超了《可持續(xù)建筑戰(zhàn)略(2008)》設定的遠期目標(見圖 2)。
圖2 2014年全英垃圾構成及2010—2014年(拆建工程)建筑垃圾產生量及循環(huán)利用率[10]
圖2所示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了近年來英國在建筑垃圾管理領域取得了卓越成效,有必要深入剖析其政策管理模式。
英國建筑垃圾出臺政策法規(guī)的部門:從中央自地方,由多部門牽頭。
實施的政策工具包括:征稅制度(骨料稅)、污染者付費制度、提供信息指導服務、制定強制性法規(guī)、推動自愿協(xié)議、公共采購支撐再生產品、專項資助等。
具體實施政策法規(guī)的支撐部門:地方政府部門進行監(jiān)管,第三方組織(例如廢棄物及資源行動計劃項目)提供咨詢、指導等(圖3)。
圖3 英國建筑垃圾監(jiān)管模式[11]
歐盟的垃圾管理法規(guī)體系中,對建筑垃圾處置利用過程影響最大的是《歐盟廢棄物框架法規(guī)》(2008/98/EC)。該法規(guī)確立了污染者付費原則,并指出廢棄物的管理應依次優(yōu)先考慮減量化、重復使用、循環(huán)利用、能源回收、填埋等措施。該法規(guī)要求企業(yè)對危險和一般廢物進行登記,登記所需的信息包括企業(yè)的名稱、地址、表征廢棄物來源及種類的代碼(英國建筑垃圾的分類依據《廢物管理法規(guī)清單》(2015),使用六位代碼進行分類)、數量、運輸方式、目的地、廢物的處理方式等。該框架法規(guī)已通過《(英格蘭及威爾士)廢棄物法規(guī)》(2011)在英國得到實施。
另一項對建筑業(yè)垃圾管理有深遠影響的是歐盟《填埋法案》(1999/31/EC)。該法案致力于在安置、設計、操作、維護、關閉、后續(xù)維護填埋場方面達到一個通用的技術標準。歐盟《填埋法案》(1999/31/EC)已通過《廢棄物戰(zhàn)略(2007)》在英格蘭得到實施,并通過《廢棄物和排放交易法案(2003)》在全英得到實施。
罰款及其他財政激勵措施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削減建筑垃圾填埋量的有效手段。英國政府1996年起實施基于單位重量計費的垃圾填埋征稅政策,該稅率逐年增長,2016年起,填埋活性垃圾漲至84.4英鎊/t、惰性垃圾2.65英鎊/t?!短盥穸悺返淖罱K目標是確保污染產生者為廢棄物管理付費。研究表明,垃圾填埋稅極大促進了英國的建筑垃圾管理[8]。
另一項經濟激勵措施是《骨料稅》,即對購買諸如砂石等原生建材骨料征稅2英鎊/t。該項征稅措施亦致力于促進再生建材骨料市場的擴大。
綠色采購方面,英國政府規(guī)定2016年起,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必須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是一種應用于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通過參數模型整合各種項目的相關信息,為該設施從建設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設計,以支持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減少建筑工程“錯、缺、漏、碰”現象,減少建筑全生命期的浪費[1]。
英國政府啟動了一系列資源利用率扶助項目,例如廢棄物及資源行動計劃項目(Waste&Resource Action Programme,簡稱WRAP)。該項目由英國環(huán)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撥款給專業(yè)的環(huán)境咨詢機構運營,旨在通過宣傳、制定導則、提供咨詢等服務,推動生態(tài)設計、促進企業(yè)的資源綜合利用、推廣節(jié)約消費、完善循環(huán)利用設施等社會各領域的廢棄物削減活動。在促進建筑垃圾循環(huán)利用方面,WRAP組織政府部門及建筑企業(yè)簽署了促進建筑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愿協(xié)議——在5年內將建筑垃圾的填埋量削減50%,在英格蘭地區(qū)取得積極響應[12]。
另外,WRAP聯合英國環(huán)境署發(fā)布了《質量草案》,制定了特定廢棄物生產產品的標準。如果再生產品的生產過程符合這些標準,就可以認證該產品不會對人類健康或環(huán)境造成傷害。其中,《質量草案(利用惰性垃圾生產骨料)》[13]基于實踐論證,匯總了英國目前利用廢渣生產再生建材的最佳做法,以期引導市場對此類再生建材的信心,推動大規(guī)模的回收和循環(huán)使用。
對英國建筑垃圾管理模式的分析,認為英國建筑垃圾的政策管理模式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策法規(guī)所確立的建筑垃圾處理原則應按照減量化、重復使用、循環(huán)利用、能源回收、填埋等順序依次進行選擇,以使建筑垃圾對環(huán)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第二,規(guī)范化建筑垃圾的分類。完善的廢棄物分類目錄體系有助于確保各建設單位統(tǒng)一描述各類建筑垃圾。結合大數據平臺,能實時統(tǒng)計各類建筑垃圾的產生量,挖掘對接契機,使建筑垃圾在各建設項目之間、建設項目與建筑垃圾資源化單位之間高效利用。
第三,注重以信息指導的方式提升再生建材生產企業(yè)的積極性。結合當前技術水平,制定再生建材生產及認定標準,提升再生建材產品的市場認知與接納度。
第四,削減使用再生建材的成本。具體可以通過補貼購買再生建材骨料或對購買原生骨料征收管理費等措施實現。
[1] Alwan Z,Jones P,Holgate P.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through the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s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0(1):349-358.
[2] Yuan H.Barriersand Countermeasuresfor Managin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A Case ofShenzhen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57:84-93.
[3]Zia H,Devadas V.Urba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Kanpur:Opportunities and perspectives[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8,32(1):58-73.
[4] Lu W,Yuan H.Explor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wast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China[J].Resources Conservation&Recycling,2011,55(2):201-208.
[5] 王秋菲,王盛楠,李學峰.國內外建筑廢棄物循環(huán)利用政策比較分析[J].建筑經濟,2015,36(6):95-99.
[6] 蒲云輝,唐嘉陵.日本建筑垃圾資源化對我國的啟示[J].施工技術,2012,41(21):43-45.
[7] 王巧稚.英國資源綜合利用政策模式對我國相關政策頂層設計的啟示[J].中國環(huán)境管理,2013,5(4):16-21.
[8] Ajayi S O,Oyedele L O.Policy Imperatives for Diverting Construction Waste from Landfill:Experts'recommendations for UK policy expans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7:57-65.
[9]DEFRA.UK Statistics on Waste[R].London:DEFRA,2016.
[10] Environment Agency.Treatment of Waste for Landfill(Version 2)[R].Bristol:Environment Agency,2011.
[11] DEFRA.WasteStrategy for England2007[R].London:DEFRA,2007.
[12] WRAP.The Construction Commitments:Halving Waste to Landfill(Signatory Report 2011)[R].Banbury,Oxon:WRAP.2011.
[13]WRAP.Quality Protocol(Aggregates from Inert Waste)[R].Banbury,Oxon:WRAP.2013.
[14] Read A D,Phillips P,Robinson G.Landfill as a Future Waste Management Option in England:The View of Landfill Operators[J].Resources Conservation&Recycling,1997,20(3):183-205.
Study of the UK model on construction waste management
ZHANG Shoucheng1,WANG Qiaozhi2
(1.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 Co.LTD,Wuhan 430023,China;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construction waste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in urbanization.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UK's policy model for managing construction waste in the perspectives of utilization status,policy goal,supervision framework and policy instrument.In addition,it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for China.
construction waste;policy analysis;policy instrument;recycling
2017-11-27)
X799.1
A
1674-0912(2017)12-0038-04
張守城(1981-),男,湖北黃梅人,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市政工程的研究和檢測工作
王巧稚(1983-),女,湖北武漢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資源環(huán)境政策管理、循環(huán)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