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林
2017年高考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考查與往年相比稍有變化。在考生常見的傳記閱讀中,非連續(xù)性文本選材的組合方式是“主從關系”,而今年的高考選材組合方式變成了“各自獨立”。選材組合方式的變化提醒考生,考試的應對方法也應該有所調整。
一、從提煉主題到概括話題
在“主從關系”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材料中,考生閱讀時首先需要關注的是主體性文本,從主體性文本中提煉中心。在大致掌握了主體性文本的主要內容之后,再閱讀從屬性文本。從屬性文本一般為主體性文本的補充。如2016年全國卷Ⅰ的選材,主體性文本《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是陳忠實的傳記,從屬性文本有兩則:
①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之一,能夠反映那一時期小說藝術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把這部作品放在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的大格局里考量,無論就其思想容量還是就其審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獨特的、無可取代的地位,即使與當代世紀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應該說是獨樹一幟的。
(何西來《關于〈白鹿原〉及其評論》)
②陳忠實常講,創(chuàng)作到了一定階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藝術,而是拼人格。好一個拼人格!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應。這就不難理解他最終被公認為描摹巨大民族悲劇的圣手,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的大家之一。
(李滿星《陳忠實:回首六十五載風雨人生》)
第一則是對于陳忠實代表作《白鹿原》的評論,第二則是對陳忠實創(chuàng)作觀的評論。這兩則材料圍繞“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這一主題對主體材料進行補充,使陳忠實的形象更加豐滿。
而選材各自獨立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彼此是平行的,各自陳述自己的事實,表達自己的觀點。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實用類文本共有四則材料構成文本??忌枰謩e概括四則材料的主題,然后歸納它們談論的共同話題。材料一講央視紀錄片頻道的誕生和內容編排。材料二講央視紀錄頻道的觀眾構成和集中度。材料三講央視紀錄頻道的制播運營模式。材料四講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運營模式。前三則材料是對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研究,第四則材料是對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研究,二者形成對照關系。
從復習備考的角度講,考生需要這種一一概括總結的訓練;從考場應試的角度講,考生還可以從每則材料的出處入手簡化概括總結的過程。仍以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實用類文本閱讀為例,四則材料分別出自《真實聚焦:2010-2011中國紀錄片頻道運營與紀錄片產(chǎn)業(yè)發(fā)展紀錄》、“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2011年國家紀錄片頻道發(fā)展報告(下)》、《多元延伸,有機互動——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運營模式初探》。從出處即可得到材料是對紀錄片頻道的研究這一話題,其中包含了中美的對比。
對于許多考生而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難點在于快速閱讀之后不能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從本質上來說,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是一種研究性的閱讀。它通過題目引導考生建立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進而構建幾個文本共同的意義。如果通過幾個文本之間的對比整合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來自于各個文本,但它又不單獨存在于任何一個文本,那個結論便是研究成果。對每一則材料形成清晰的認識,是解決非連續(xù)性文本備考的基礎。
二、關注答題指引做出準確回應
非連續(xù)性文本設題,無論是題干還是選項,其指引性都變得更強。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實用類文本閱讀第8題,題干為“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這里的指引性詞語有“概括”“分析”“正確”“兩項”四個。其中“概括”“分析”兩個詞語是做題的關鍵,它們告訴考生,選項將會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對閱讀材料的概括總結,也就是篩選、整合的內容,二是命題者對閱讀材料內容的分析、評價。后者基于前者,同時又做出了延伸。如選項 D,“根據(jù)材料二可知,隨著目標觀眾年齡的增加以及學歷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斷的攀升?!边x項中“材料二”仍然是指引性詞語。考生就需要回到材料二進行閱讀:
“隨著目標觀眾年齡的增加以及學歷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斷的攀升。”是對圖表的概括。觀眾隨著年齡的增加,集中度的曲線并非始終攀升,而是既有攀升,也有下降。選項E,“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較健全,它在融資渠道、產(chǎn)品設計、人財物資源調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問題”中“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較健全”是對閱讀材料的概括,這一概括沒有問題。“它在融資渠道、產(chǎn)品設計、人財物資源調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問題”是命題者的分析,這一分析是錯誤的。因為材料四中并沒有相關信息。這一錯誤的根源來自于材料三對央視頻道化運營“劣勢在于頻道可以調動的資源非常有限,其融資渠道、產(chǎn)品設計、人財物資源調度都會受到種種限制”。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運營模式與央視不同,所以命題者推論“它在融資渠道、產(chǎn)品設計、人財物資源調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問題”。這種移花接木的命題方式需要考生多加留意。
主觀題的回答更要以材料為基礎。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Ⅱ實用類文本閱讀第9題,“怎樣才能有效推進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贝鸢笧椋?/p>
①居民平時要強化垃圾分類意識,堅持垃圾分類存放、投送垃圾。②政府要負起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責任。③居民和政府要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形成合力。
解答此題,要抓住題干中“怎樣才能有效推進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這個問題,在文本中篩選相關信息;同時注意題干中“結合材料”一語,切忌憑空隨意作答。比如,從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雖然知道垃圾應該分類的人很多,但僅了解簡單分類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還應加強宣傳;從材料二中“有人說”的話語可知,政府要負起責任;由材料二結尾“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形成合力”等語可知要大家都盡力等等。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Ⅲ實用類文閱讀第9題,“根據(jù)上述材料,概括說明博物館在科研方面的作用。”本題的“概括說明”不同于全國卷Ⅱ的“簡要概括”?!案爬ㄕf明”意為“概括性地說明”,重在說明。答案為:
①可以依托博物館的藏品研究歷史、研究文化、進行考古科研等,并獲得豐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館可以針對藏品的研究,整合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教師,從而會成為一個地區(qū)的文史研究中心。③博物館可以成為展示城市獨特歷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價值的重要載體。④博物館可以向社會提供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進行文物巡展或社會文物鑒定及咨詢等方面的產(chǎn)品或服務。
要說明的對象是題干中“在科研方面的作用”,這就需要一一結合材料進行篩選。比如,根據(jù)“材料一”中“依托這些藏品在歷史、文化、考古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動,科研成果也非常豐富”一句,可歸納出答案第①點;根據(jù)“材料一”中“針對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教師,因此博物館往往會成為一個地區(qū)的文史研究中心”一句可歸納出答案第②點;根據(jù)“材料一”中“博物館逐漸成為展示城市獨特歷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價值的重要載體”一句可歸納出答案第③點;根據(jù)“材料二”中“博物館事業(yè)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統(tǒng)內的博物館向社會提供產(chǎn)品或服務(如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銷售、文物巡展、社會文物鑒定及咨詢等)”依據(jù)可歸納出答案第④點。
三、加強讀圖能力實現(xiàn)圖文轉換
2017年高考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一大特點是引入了圖表材料。由圖表到文字的轉換是語言應用能力的突出表現(xiàn)。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Ⅱ實用類文本閱讀:
材料一: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總量也在不斷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對天氣、土壤、水的環(huán)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燒,產(chǎn)生有毒物質,威脅著居民健康,這種現(xiàn)象正在向農村地區(qū)漫延。
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的前端環(huán)節(jié),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分類收集不僅能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節(jié)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更能使資源得到重復利用,有人將垃圾稱為“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據(jù)保守估計,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但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難以有效推進,相關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或完全沒有效果。
(摘編自《垃圾變資源!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類》,2017年4月5日新華網(wǎng))
圖表直觀地呈現(xiàn)了民眾對垃圾分類認識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它與文字材料互相補充,增加了信息量。從圖表到文字的轉換大部分由命題者完成,題目的難度較語言應用題更低。當然,這種圖文轉換既有從材料圖表到題目文字的轉換,也有從材料文字到題目圖表的轉換。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實用類文本第7題:
7.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從文字到流程圖的轉換是語言的高度總結,需要考生關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D項對應的材料四中的文字是“美國國家地理電視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擔提供片源的任務;國家地理頻道承擔的是節(jié)目制作等任務,即讓來自國家地理電視公司等渠道的單個的片源變成有機結合的整體,適于在電視上播放;康卡斯特電信公司作為有線電視系統(tǒng)運營商,則承擔把電視信號傳送到千家萬戶的電視機上的技術性播出任務?!卑堰@部分文字轉換成流程圖應為:
一個新題型出現(xiàn)以后,我們往往把過多的精力花在了分析它與以往題目的不同點上,進而思考如何應對這種變化。而實際上,任何一個新題型的出現(xiàn)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們都存在著高考命題自身的延續(xù)性,非連續(xù)性文本也是如此。近幾年來,高考實用類文本多用“鏈接”的方式呈現(xiàn)“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這一特點。只是在備考中因其閱讀量小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而已。今年,實用類文本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在各文本之間的閱讀量上做了調整,改變了過去“主次分明”的面貌,但是其考查的能力點仍然是“篩選、整合”,本質沒有變化。將新題型與舊有知識進行對接,這樣才能證明我們備考的意義和價值,面對新題型考生也不再會無所適從。
當然,連續(xù)性文本考查的側重點是“篩選”能力,基本上是能夠準確地篩選出答案的表述區(qū)間,就可以完成題目的作答。而非連續(xù)性文本考查的側重點是“整合”能力,題目設問就清晰地指向了某則材料或某則材料的某個方面內容,考生想要準確地表述答案,卻需要較強的整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這一點看,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難度增加了。明確了變化點,備考中便有了針對性。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