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淳
一到寒冷的秋冬季節(jié),秋褲就成了眾人調侃的“對象”,“萬水千山總是情,沒有秋褲真不行”“垂死病中驚坐起,我的秋褲在哪里?”“西出陽關不再有,勸君穿著秋褲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沒穿秋褲遇寒流”……一條條生動有趣的段子,都在述說人們對秋褲的“愛恨情仇”。
秋褲是指氣溫比較冷的時候穿在毛褲、棉褲或外褲里面用來保暖的長褲。在中國不同地區(qū),秋褲有不同的名字:襯褲、線褲、棉毛褲、衛(wèi)生褲、毛線褲?,F在“秋褲”一詞,也是對保暖內衣的總稱。
很多人都誤以為這傳承幾十年土得掉渣的秋褲是我們的“民族特色”產品,其實秋褲是原裝進口的商品。穿秋褲的始祖是亨利八世,在15世紀歐洲宮廷,流行一種羊毛材質的男用馬褲,后來馬褲一部分分化為女孩穿的打底褲,另一部分就變成了流行于廣大人民的秋褲。
正式的秋褲最早誕生于北美大陸。這片冬季北冰洋冷空氣南下無阻的土地,人們在冬天都要穿著御寒用的連體內衣。作為秋褲的前身,它們的樣式是將人體全身上下都包裹住,手腳腕口緊收,幾乎等于將秋衣和秋褲無縫結合到了一起,以便確保保暖。
1915年,一個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Frank Stanfield)的加拿大人腦洞大開,根據連體秋褲發(fā)明了現代式樣的秋褲,還申請了專利,從此成為現代“秋褲之父”,北美人民還取了個高大上的名字——long underpants。
雖說秋褲在歐美國家的歷史源遠流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秋褲逐漸在我國“站穩(wěn)了腳跟”,貼上了本土的標簽。生于20世紀70年代及之前的人都知道,那時男女老少都是“秋褲黨”,尤其北方地區(qū),一條秋褲一年穿三季,基本是穿出了毛球,再繼續(xù)接著把毛球穿掉、洗掉,穿得矢志不渝,也穿得無可奈何。20世紀80年代,人們穿的大多是碎花的秋褲,印象中,秋褲好像怎么穿都穿不爛,怎么穿也穿不短。到了20世紀90年代,秋褲的款式得以演變,秋褲就變成運動式的,男生穿深藍色或者草綠色,女生穿紫色或者紅色,褲腿和袖子上都無一例外地縫著兩道白條。這種秋褲多是腈綸的,好洗快干,但是秋冬季干燥的時候,穿上就會起靜電,一脫衣服就“嗶?!眮y響,還帶著輕微的“電”光,碰哪里都會輕微地“噼啪”一下,被“電”到。那時的秋褲,儼然就是生活必需品。
21世紀初,受外國文化的影響和時尚浪潮的沖擊,充滿時代感的秋褲一時間就成為了時尚糟粕。曾有時尚女主編在接受電視訪談時,對秋褲咬牙切齒道:“我不穿秋褲,也不允許我周圍的人穿秋褲”。一時間輿論嘩然,秋褲的丑陋和腐蝕國人的抗凍能力等陰謀論幫助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找到了借口回擊時尚對立面的父母們。
然而時尚總是在不斷地輪回,近幾年秋褲有了“逆襲”的時刻,秋褲本身經歷了顏色從單一到多彩,材質從純棉到化纖、人造棉、莫代爾棉、竹炭納米等,款式從寬松款到貼身款等多種升級。秋衣褲已經不單單作為貼身的保暖內衣,更兼具時尚修身性。眾多重量級時裝品牌紛紛加入了秋褲的設計改造中,將秋褲推上了時裝周的發(fā)布會,明星潮人們也在自己身上演繹了秋褲的各類潮流搭配。
圍繞著秋褲的“愛恨情仇”剪不斷理還亂,但始終有一波人是秋褲的擁躉,那就是保暖訴求高的老年人。老年人在選購保暖內衣時也有一定的特殊需求。
現在很多材料新奇的保暖內衣都加入了化學纖維或人造纖維,通過阻擋皮膚與外界進行熱量交換達到保暖作用,而這類保暖內衣透氣性差,不利于汗液蒸發(fā),不僅會引皮膚瘙癢,還會使人悶得慌。此外,化學纖維類成分的保暖內衣容易產生靜電,在皮膚周圍產生大量陽離子,使皮膚變得干燥。因此,老年人在選購保暖內衣時,最好選擇透氣性好的全棉內衣。
秋褲在洗滌時,也有一定的講究。最好用40℃~45℃的溫水洗,因為秋衣秋褲是貼身衣物,容易沾染身體油脂和新陳代謝下來的皮膚殘渣,水太涼不容易去污,水太熱會對衣物造成損害。
細細想來,作為防寒保暖神器的秋褲,美丑并不在本身,而在于設計者的時尚創(chuàng)新和人們的潮流搭配,要知道“秋褲穿得好,冬天沒煩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