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瑩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yī)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3450)
現(xiàn)階段川崎病的患者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病情的惡化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及心理都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1]。川崎病患者主要集中于兒童群體,屬于原因不明且自限性全身性的血管炎癥疾病,患病過程中會累及冠狀動脈,造成患者冠狀動脈擴張甚至形成動脈瘤,而冠狀動脈瘤會造成患者心肌梗塞、缺血,甚至猝死,當前已經成為超過風濕性心臟病成為兒童群體獲得性心臟病的首位[2-3]。臨床診斷川崎病主要通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但是因為不完全川崎病臨床表現(xiàn)及發(fā)病原因不完全,很容易被漏診而耽誤患者治療的最佳時機,損害了患者的冠狀動脈[4]。本研究選取來我院就診的川崎病患者90例,實驗組為4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對照組為45例典型川崎病患者,對兩組患者的發(fā)熱時間、白細胞升高、淋巴結腫大、冠狀動脈損害情況進行給予與比較?,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90例,實驗組為4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對照組為45例典型川崎病患者,其中實驗組中女性患者為21例,男性患者為24例,年齡在2~15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9.31±3.41)歲;對照組中女性患者為23例,男性患者為22例,年齡在2~14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9.28±3.1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川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本研究得到患者、家屬的許可及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第一,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給予收集整理,包含患者年齡、性別、生命體征及臨床表現(xiàn)等。第二,進行患者輔助檢查結果的收集,包含了超聲心電圖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等實驗室指標,詳細檢查患者病情,根據(jù)檢查結果做出準確全面的臨床診斷。第三,不典型川崎病治療方法如下: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劑量為2.00 g/(kg·d),滴注必須在是一小時內給予完成,患者若在滴注后兩小時內未退熱,需再次進行丙種球蛋白的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1.00 g/(kg·d)。
對兩組患者的早期臨床診斷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主要依據(jù)患者的超聲心電圖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等指標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判斷,臨床治療情況根據(jù)患者治療后冠狀動脈病變情況以及兩小時內的退熱情況予以判斷。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文本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發(fā)熱時間、白細胞升高人數(shù)、淋巴結腫大人數(shù)、冠狀動脈損害人數(shù)分別為(11.34±2.17)d、38例(73.21%)、16例(32.14%)、35例(67.86%),對照組患者患者發(fā)熱時間、白細胞升高人數(shù)、淋巴結腫大人數(shù)、冠狀動脈損害人數(shù)分別為(8.22±2.16)d、30例(57.14%)、47例(89.29%)、17例(33.93%),兩組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冠狀動脈病變及發(fā)熱人數(shù)分別為19例(41.07%)、17例(33.93%),治療后前冠狀動脈病變及發(fā)熱人數(shù)分別為4例(7.14%)、1例(1.79%),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冠狀動脈病變及發(fā)熱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診斷川崎病主要依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并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診斷標準,川崎病的急性期臨床癥狀與病毒感染性皮疹、毒素介導疾病、多種其他血管炎以及其他炎性疾病具有一定相似的表現(xiàn)[5]。川崎病的臨床診斷中需要排除藥物過敏綜合征、中毒性休克綜合征、EB病毒感染、Stevens-Johnson綜合征以及腺病毒感染等[6]。不完全川崎病并不具有完全的臨床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早期臨床診斷的難度。有相關臨床研究表明,不完全川崎病患者時常集中于大于五歲或者小于一歲的兒童群體,占據(jù)了川崎病總體發(fā)病率的四分之一,不完全川崎病患者與完全川崎病患者在年齡上并沒有顯著差異[7]。因為不完全川崎病大多數(shù)不具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在早期診斷過程中只能通過患者當前的臨床表現(xiàn)給予判斷,極其容易發(fā)生誤診、漏診等多種情況,一旦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治療中及時準確的做出診斷,并選擇最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8]。本研究選取來我院就診的川崎病患者90例,實驗組為4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對照組為45例典型川崎病患者,實驗組患者發(fā)熱時間、白細胞升高率、淋巴結腫大率、冠狀動脈損害率與對照組相比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冠狀動脈病變及發(fā)熱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表現(xiàn)、冠狀動脈造影以及實驗室化驗結果等檢查能夠對不完全川崎病進行有效診斷,結合丙種球蛋白治療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發(fā)熱情況,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的發(fā)生。綜上所述,在川崎病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與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表現(xiàn)、冠狀動脈造影及實驗室化驗結果等相結合進行診斷,并且同時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能夠促進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對冠狀動脈病變產生良好的預后作用。
[1] 林 瑤,李曉惠,石 琳,杜軍保.2017年版《川崎病的診斷、治療及遠期管理——美國心臟協(xié)會對醫(yī)療專業(yè)人員的科學聲明》解讀[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7,32(09):641-648.
[2] 袁迎第,孫 軍,李鵬飛,魏春雷,于艷輝.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及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對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的預測價值[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7,19(04):410-413.
[3] 閔 鋒,朱少元,李嬌春.丙種球蛋白應用時間對川崎病患兒退熱時間以及冠狀動脈損傷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35(01):50-53.
[4] 鄧永超,王 勛,唐喜春,黃彩芝,楊 娟,莫麗亞.兒童川崎病并發(fā)冠狀動脈損害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5,17(09):927-931.
[5] 彭 茜,陳昌輝,吳 青,楊 元.CASP3基因一個新的功能性SNP rs72689236與川崎病相關性的Meta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06):477-483.
[6] 張春雨,劉麗麗,廖 瑩,杜軍保,金紅芳.血漿前白蛋白聯(lián)合C-反應蛋白對川崎病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的預測[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5(02):207-210.
[7] 楊 軍,李成榮,李永柏,李若馨,孫來保,黃惠君,王國兵.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0基因啟動子區(qū)多態(tài)性與川崎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3(08):42-46.
[8] 徐靈敏,朱艷玲,王 軍,賈麗婷,張 展,欒 斌.川崎病的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國綜合臨床,2007,23(10):95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