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連海
西岳的華山,是坐落在我國陜西省境內的名山之一,在名滿天下、譽滿天下的五岳中,以海拔最高、地勢最險而聞名。
在中國,劍是自商代就非常流行的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華山與劍,本來是完全不相干的兩種事物,但自從那個被人稱為金庸,而實際上名字叫做查良鏞的人寫下了被稱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中長篇小說中的《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之后,這世界上,就出現(xiàn)了“華山論劍”,漢語里又多了一個新的成語。
第一次華山論劍,黃藥師(東邪)、歐陽鋒(西毒)、段智興(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陽(中神通)五人在華山頂上斗了七天七夜,最終王重陽擊敗四人獲勝。
第二次華山論劍,王重陽已逝,少年郭靖剛過二十歲,接黃藥師、洪七公三百招不敗。黃藥師、洪七公便默認郭靖天下第一。歐陽鋒雖然武功卓絕,黃藥師、洪七公都難以勝他。可他因為練了假的九陰真經(jīng),全身筋脈逆轉。黃蓉伶牙俐齒,最后將歐陽鋒給說瘋了。至于南帝段智興因為出家,法號一燈,早已看破名利,故沒有參與這次論劍。眾人重訂“五絕”為:“東邪(黃藥師)西狂(楊過)南僧(一燈)北俠(郭靖)中頑童(周伯通)?!弊阅嵌螅@世界上便真的有了“華山論劍”,先是各種媒體把在華山附近舉辦的各種研討會均稱為“華山論劍”,再后來,就出現(xiàn)了一種名為“華山論劍”的西鳳酒。
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這世間諸多凡夫俗子,為什么偏偏都喜歡上了“華山論劍”一詞呢?答案并不復雜。
先來說說華山之高。在中國的五岳中,華山的海拔最高,高達2154.9米。與之并稱的是,位于山東省的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的南岳衡山海拔1290米,位于山西省的北岳恒山海拔2016米,位于河南省的中岳嵩山海拔1492米。我們由此可以看出,華山的那“坐覽眾山小”的氣定神閑的態(tài)勢,讓自古以來就喜歡登高望遠的中國人無比羨慕。
再來說說華山之險。由于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廟中舉行大典。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多少年以來,華山吸引了無數(shù)勇敢者,換句話說,攀登華山,那是勇敢者的游戲。
華山如此之高,華山如此之險,都會讓自古至今的所有的人感覺到。攀登華山,已經(jīng)是勇敢者的游戲了——這里,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勇敢者攀登華山的最終結果到底是成功抑或是失敗,他們都已經(jīng)是讓我們這些俗人“羨慕嫉妒恨”的大英雄了。更何況,在金庸的筆下,這些攀登華山成功的大英雄們,居然在剛剛攀登上去之后,就能立即在雄險絕倫的華山山頂展開戰(zhàn)斗。和他們相比,真覺得自己這一輩子算是白來了。當然,華山論劍,還有另外的一層含義。
與劍客分不開的,是俠客。俠客,是中國人對那些能急人之困、出言必信、除強扶弱的豪俠之士的尊稱。司馬遷在他的《史記·游俠列傳》里面講到“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唐朝元稹在他的《俠客行》里面說到“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就連唐朝大詩人李白都在他的詩里說:“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我們的問題在于:這些不怕死的俠客手中所持的兵器是什么呢?清朝許秋垞在他的《聞見異詞·俠客》里面告訴我們說:“有一俠客,神劍術。”在人們的心中,俠客們不隸屬于任何階級的任何部門,他們身手不凡,來去無蹤,卻從來沒有企圖用武力控制或者協(xié)助控制當時的社會。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大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游刃有余,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余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俠客不可能在中華的正史上大放異彩,只在人們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輕輕拔劍,悄悄改變著歷史的走向。
就這樣,劍——“百兵之君”、俠——“以功見言信”、華山——“奇險天下第一山”,有機的融合為一體,便擁有一個千古傳唱的名字:華山論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