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和維生素B1、B2、維生素C、維生素PP等元素,不僅味道鮮美可口,還具有藥用價值,能強身、益腸胃、止痛、理氣化痰、驅(qū)蟲及治療糖尿病等獨特功效,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松茸是一種菌根菌,用松茸孢子或組織分離的純菌種,在試管內(nèi)雖然能形成菌落,但生長速度極其緩慢,形成1個直徑1厘米的菌落需要1年時間,偶爾也可以在斜面上形成原基,但都不能形成子實體。松茸的人工馴化栽培主要是在松茸適生林內(nèi)進行。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在松林里要使松茸孢子能萌發(fā)成菌絲并形成菌根,必須讓孢子貼緊松樹的細根;松茸孢子的壽命極短,必須將新鮮孢子及時播種到松林內(nèi)才能成活。日本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將細河沙洗凈,放入小木箱內(nèi)攤平,把采到的野生松茸子實體插到沙中,待其孢子降落后將沙攪拌,使每顆沙粒土都能沾上幾粒孢子,然后將帶有孢子的沙粒撒入赤松林中人工栽培地段內(nèi)。②在松茸充分成熟并大量地產(chǎn)生孢子時,將松茸采下放到桶中,按每個松茸用水2千克的比例加入干凈的水,攪拌后立即用孢子液接種。接種前選好接種地,通常是在樹周圍細根茂密處,用鐵棒或木棒鑿出直徑1~3厘米、深10~15厘米的圓洞,將孢子液灌入洞中,再蓋上土。
在發(fā)生松茸的蘑菇圈中,選取長勢好、將要開傘的子實體,以它為中心,挖出10~15厘米見方、帶有大量菌根的土塊,并在準備種植松茸的松樹周圍挖出同樣大小的方洞,把挖來的帶有菌根的子實體土塊放進去。這樣除了活的菌根和菌絲能長到新的樹根上外,子實體落下的孢子也能萌發(fā)后形成菌絲,并生長侵入到松樹的細根中。
在赤松樹冠范圍內(nèi)松土,深度7~10厘米,切斷細根以促使細根增殖。在地面堆積秸枝落葉形成落葉層,使雨水不能很快滲入地表下,促使細根向上生長,可增加細根與松茸菌絲共生的機會。在未生松茸的地方取土,用4份土、加3份米糠、1份豆餅、少量尿素,堆積腐熟后,撒到落葉層上;也可結(jié)合施肥,撒一些人工培養(yǎng)的菌絲體,落葉層厚度下要超過3厘米,否則對細根和松茸發(fā)育都不利。在細根和菌絲旺盛生長后,便可生長松茸。
此法是利用被松茸感染的3~5年生赤松幼苗作為“運載工具”,把它栽到不長松茸的地方,使母樹(17~18年以上的赤松)在土中的根再感染。具體方法是選3~5年生細根多的幼苗,用水洗凈根部,適當剪去部分細根,留7~8厘米長,并剪去一半枝葉,再假植在裝有肥料和厚土的塑料筐內(nèi),做成塑料筐苗待用。于秋或春天,以松茸發(fā)生位置力量指示,以其外側(cè)10~30厘米處作為接種點,先把菌絲體附近40厘米范圍內(nèi)落葉和腐殖層除掉,露出赤松在土壤內(nèi)的菌根,把塑料菌筐橫放在菌根上,用厚土掩蓋,防止雨水滲入。要適度掌握松茸菌絲的感染程度,以根的一半被感染為好,若全部感染,幼苗容易死去。通常是在1年后挖出移栽。形成菌根的赤松苗,牙咬易斷,并有松茸香味。移栽地最好是20年生、有充足陽光、土層較淺、比較干燥的赤松林。在選好移栽地的松樹附近(約1米)細根多的地方挖坑放入感染苗,蓋上厚土,加蓋落葉以防干燥。移栽后,松茸菌絲每年向外伸展15厘米,當直徑達1米以上時才能長出子實體。因此,從培養(yǎng)感染苗到長出子實體,需5~6年時間。
松茸學名松口蘑,是與多種松、鐵杉、云杉共生的菌根菌,其中以日本赤松的樹林最適宜其生長。國產(chǎn)松茸多生長在紅松、赤松、云南松及華山松林內(nèi)。日本人素有食用松茸的傳統(tǒng),松茸是高級酒宴上的名菜之一,每噸售價1800萬日元,是香菇售價的18.8倍。中國松茸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吉林省延邊地區(qū)出產(chǎn)的松茸,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是一項值得重視的森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