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彥苗 徐宏偉 徐倩菲 吳堅芳 徐進康(通訊作者)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肝膽科 江蘇 昆山 215300)
胃癌是世界范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2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提示胃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第二位,死亡率的第三位[1]。我國胃癌有著早期胃癌比例低(僅約10%[2])、晚期病例為主的特點。目前對于胃癌診斷多依賴于內鏡下的表現(xiàn),隨著高清放大內鏡以及光學染色內鏡的發(fā)展以及血清學篩查指標的發(fā)現(xiàn),使得早期胃癌的診斷成為了可能,本研究通過對經(jīng)病理證實的早期胃癌49例患者的相關血清學指標、藍激光內鏡下特點等多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影響早期胃癌診斷的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消化內科通過內鏡下病理組織學確診的早期胃癌患者共49例,排除既往消化系統(tǒng)腫瘤病史者(包括胃癌、結腸癌、胰腺癌、膽囊癌)、其他系統(tǒng)腫瘤行全身化療者。以1∶2的方式匹配同時段因胃部病變行內鏡檢查診斷為非癌的患者。對其的血清學指標(PGⅠ、PGⅡ、PGⅠ/Ⅱ、G-17)、內鏡下特點(病灶處是否存在邊界線、是否存在微血管異常、是否存在腺管消失),將早期胃癌定為病例組,以非癌病例為對照組。
兩組病例的所有病灶均在藍激光內鏡系統(tǒng)下進行放大觀察,并記錄相關的內鏡下特別(包括:是否存在邊界、是否有血管、腺管的改變),對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PGⅠ、PGⅡ、PGⅠ/Ⅱ、G-17、以及上述所觀察的內鏡下特點進行比較分析。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先將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檢驗對單因素分析中P值<0.1的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并對其進行受試者工作(ROC)曲線分析,評價各因素最佳臨界值的診斷價值,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例組的PGⅠ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內鏡下病灶處存在邊界線、內鏡下病灶處微血管紊亂、內鏡下病灶處腺管消失也是早期胃癌的相關因素(P<0.05)。PGⅡ、G-17較對照組有一定的差異(P<0.1)。
將單因素分析中P值<0.1的相關因素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檢驗進行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PGⅠ值降低、存在邊界線以及病灶處腺管消失與早癌有關(P<0.05)
結果顯示內鏡下病灶處存在分界線這一指標的曲線下面積(AUC)超過0.7,診斷價值較PGⅠ及腺管消失等因素高,PGⅠ值低于66.62ng/L是診斷早期胃癌的最佳診斷臨界值。
早期胃癌的臨床表現(xiàn)極不具有特異性。隨著血清標記物的研發(fā),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的胃癌相關指標包括:癌胚抗原(CEA)、CA724、PG系列、G-17等。CEA和CA724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臨床用于早期胃癌診斷效果差,新型的血清標志物如PGⅠ、PGⅡ、PGR(PGⅠ/Ⅱ)等通過反應不同部位胃黏膜的萎縮程度進而對胃癌發(fā)生風險進行提示,G-17反映了胃泌素的分泌狀態(tài),如存在腺體萎縮、癌變時可能出現(xiàn)胃泌素分泌的減少[3]。
內鏡檢查是胃癌篩查和診斷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發(fā)現(xiàn)邊界線的存在對于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高,是早期胃癌診斷的獨立危險因素,其ROC曲線下面積達0.89。腺管的消失也是一獨立危險因素,而表面微血管的紊亂與早期胃癌的相關性不強。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1)表面微血管在放大內鏡下較腺管顯示不明顯,且容易被粘液、泡沫等掩蓋。(2)對于血管是否紊亂的判斷主觀性較強,雖經(jīng)過標準學習和統(tǒng)一,但仍可能存在偏倚。
通過本研究顯示,PGⅠ的數(shù)值、病灶存在邊界線以及病灶處腺體結構消失是早期胃癌診斷的獨立危險因素,尤其病灶出現(xiàn)邊界線以及PGⅠ值低于66.6ng/L時應警惕早期胃癌的存在。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量小,為單中心的經(jīng)驗,病灶邊界線及腺體結構的判斷存在主觀性強的情況。故下一步需進一步搜集病例并聯(lián)合多家醫(yī)院共同進行大樣本的研究,擬期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