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
趙之謙,字偽叔,又字益甫、子欠。號鐵三、冷君等,清代晚期杰出書法家、畫家、篆刻家。作為清代碑學運動有力的實踐者,其魏碑書風的形成,使得其清代碑學技法體系進一步升華??v觀趙之謙楷、行、篆、隸諸體,皆以其魏碑體為根基,且諸體交融,風格極為統(tǒng)一。其書風雄放豪邁而不失研美之態(tài),誠可為清代碑學實踐成功的典范。
有清一代,在考據學的催生下,先是隸書復漢隸碑刻之古,接著篆書也得以復興,并出現(xiàn)了鄧石如、伊秉綬這樣的書法大家,經過了這些實踐方面的積累,嘉道之際阮元、包世臣等著《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歷下筆談》,何紹基、趙之謙等加以實踐,終于形成碑學高峰,下面作者試圖以趙之謙對北碑的臨摹學習為例,討論文人書家如何對魏碑進行臨習和吸收。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門徑,也是每一位書法家終生實踐的課題,在這一點上,趙之謙也不例外。趙之謙一生主張“學篆始能隸,學隸始能正書”。故其書法楷、篆、隸皆有可觀,然而,最受他自己認可的確是他的魏碑體楷書。趙之謙曾這樣評價自己所書各體:“弟于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本非擅長,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雹俦M管其中不乏謙虛之辭,對于其篆、隸、草、行自我貶損后人不一定認同,但其本人對其魏碑體楷書做了正面的自我肯定,充分說明了他的書法根基在正楷。下面就其所存作品與其取法的原帖進行比較,以揭示其魏碑學習之路徑。
從上面兩組相同的字看出,趙之謙此作主要取法“斜劃緊結”的魏碑一路,“始、平、功、以、橛”五字,在總體結構態(tài)勢方面和《龍門二十品》比較一致,差別主要在線條和用筆上。馬宗霍《霎岳樓筆談》云:“偽叔書家之鄉(xiāng)愿也,其作篆隸,皆臥毫于紙上,一笑橫陳,援之不能起,而亦自足動人。行楷出入北碑,儀態(tài)萬方……”②康有為有云:“趙偽叔學北碑,亦自成家,但氣體靡弱?!雹垴R氏和康氏所言“臥毫、氣體靡弱”都是指趙之謙以帖學筆法來消融魏碑的剛勁生硬,故加以貶斥。細察趙之謙用筆之法,多切鋒入紙,側鋒推進,中段輔之以鋪毫用筆,最后隨勢出筆,出筆多露鋒。這種用筆方法一方面來之于“二王”帖學筆法,一方面來自于其篆隸筆法,而這正是他“化俗為雅”的超絕之處。
趙之謙《節(jié)臨高子碑》
《高子澄碑》原帖
上圖一為趙之謙臨《高子澄(高湛)碑》扇面作品,下圖為所摹原碑,細察之可觀趙之謙對學習對象的取舍,趙氏總體上保留了原碑的態(tài)勢,如“穆”字獨特的寫法,但又對某些點畫加以強化,形成其結體所原有的“橫扁”之勢,如“親、唯、琴”等字橫劃的強調,“穆、慕”左右開張之勢的夸張,足見其高超的“雅化”手段。
趙之謙本來就強調由篆及隸,由隸知楷的書法觀,故其書法魏楷書法有“篆分”遺意,而其篆書卻有“魏碑”筆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格調非常之統(tǒng)一。
筆者試圖將相同的字進行比較,從總體上講,篆書與楷書在結字、點畫等方面差異很大,但就趙之謙篆、楷二體來言,其用筆之法上卻有類似之處,如橫畫多側鋒入筆,露鋒出筆;豎畫多側鋒入筆,下端出鋒多作“懸針”之勢;撇捺多用側鋒,卷鋒側出;其行筆多鋪毫推進;構字多重心上移,疏密對比強烈;整體格調氣勢雄強,但絕非一味霸悍。
上圖為趙之謙臨《白駒谷鄭道昭題字》,作品神完氣足,正得碑中三味??涤袨樗^魏碑十美之“筆法跳躍、精神飛動”,當指北碑中的行書筆意。細察趙氏此作,正得飛動之姿,這一切得益于趙之謙對北碑的多年攻習,才能駕熟就輕、恣意奔放、任筆縱馳。由于精熟,所以用筆之中多有行書筆意,故其魏楷極為生動活潑。
在歷代的杰出藝術家中,有如趙之謙修養(yǎng)全面者并不多見,與其抗衡者皆可稱為大師,如宋代蘇軾、黃庭堅,元明趙孟頫、董其昌,茲不一一列舉。筆者以為,修養(yǎng)全面可以說是趙之謙能夠對民間書法進行雅化最關健之處。趙之謙一生,承清代樸學余緒,著《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金石學、文學學著作;在篆刻方面更是上承鄧石如以書入印、印外求印之緒,成為承前啟后的關健人物;繪畫方面人物、山水、花卉兼擅;故其各方面的修養(yǎng),使得其學問、詩文、書法、篆刻等方面能相互滋養(yǎng),這是趙之謙超乎風格面貌比較單一如張裕釗輩的高超之處。
回首整個清代書法,趙之謙可謂北碑實踐的佼佼者,通過以上的論述和趙之謙對民間書法學習的成功案例,筆者認為北碑書法以至民間書法是大可深入挖掘的書法資源。
書法發(fā)展到當代,經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革浩劫,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已經被大幅摧殘,新的“二王”帖學至上論有相當?shù)挠绊?;另一方面,清代碑學思想以它歷史的慣性仍然深入人心。對于民間書法有著截然不同的論調,愛之者認為新出土碑版、金石、甲骨等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認為碑版“厚重、生拙、大氣”,④斥之者認為其粗野怪俗、其中有些“窮鄉(xiāng)兒女造像”更是亂寫亂刻,絕不可學,要學只能學“二王”體系下的經典法帖。
當然,兩種觀點都是站在經典法帖和民間出土碑帖的作者是誰這一角度立論。從創(chuàng)作者來看,經典法帖為有修養(yǎng)、有書法技巧、有名氣和影響的文人書法家無疑,但民間出土碑帖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文人創(chuàng)作,的確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
筆者認為民間書法能不能學,在于學習民間書法的人,即學習民間書法的人是不是有修養(yǎng)、有思想、有獨特審美品味的文化人?我以為這一點更為重要,如果這一點不講清楚,許多問題的爭論可以說毫無意義。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為什么清代以降像何紹基、趙之謙、于右任等人已經學習了民間碑版,而且做得很成功(他們的作品儼然已進入“經典法帖”),現(xiàn)代人就不能學習這些所謂的“窮鄉(xiāng)兒女造像”嗎?
正如上文所談,趙之謙對北碑進行學習,并形成了自已獨特的書風并成為經典,當代書壇缺失的正是像趙之謙這樣修養(yǎng)全面的精英藝術家。作為當代的書法家,先應為一個健全的文化人,應具有獨到的思想性和人文情懷,而不是僅僅規(guī)模點畫,以單純獲獎為目標,應對書法史、藝術史有清醒的思考,凈化心境,去除功利之心,才能創(chuàng)作出經得起歷史考驗,體現(xiàn)當代精神的經典作品。
注釋:
①鄒濤《趙之謙年譜》,榮寶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93頁。
②馬宗霍《書林藻鑒》242頁,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朋第一版,第242頁。
③《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版,第853頁。
④沃興華《插圖本中國書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5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