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點擊】
高考“考試大綱”“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有一個重要的考點: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對小說文體而言,“分析體裁特征”往往會涉及對三要素之一的“環(huán)境”的分析與鑒賞。
在小說作品中,環(huán)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驅(qū)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它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兩個方面。著名作家高爾基提醒我們“不可忘記:除風景畫之外,還有風俗畫”,這里的“風景畫”“風俗畫”基本對接著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描寫。
【提問方式】
1.請指出小說開頭畫線部分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或:請對小說畫線處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作簡要分析。)
2.請?zhí)骄课闹凶匀痪拔飻懙纳羁淘⒁猓约皩Ρ憩F(xiàn)人物的作用。
3.小說中將……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請結(jié)合這一背景,談談這篇小說給你帶來什么啟示。(圍繞某一方面談即可。)
【上山取經(jīng)】
一、分析作品中的社會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
社會環(huán)境由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guān)系組成,包括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政治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形態(tài)、文化狀況、風俗禮儀等。它是事件發(fā)生和人物活動的社會條件,是人物性格形成、發(fā)展的土壤,影響著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對客觀生活的理解、認識,從而使人物對現(xiàn)實生活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
(一)根據(jù)作品自身分析小說的社會環(huán)境。比如魯迅的名篇《藥》,文中點油燈、用洋錢、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墳擺菜飯和化紙錢等,都帶了特有的時代氣息,由此可推斷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又如《祝?!烽_頭及結(jié)尾關(guān)于“祝?!鼻榫暗拿鑼?,揭示出當時的社會背景:辛亥革命后,階級關(guān)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民的思想意識依舊,從而展示出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環(huán)境,為她悲劇命運的發(fā)生提供了背景。
(二)了解社會環(huán)境與人物形象之間的關(guān)系。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決定和影響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人物性格也對社會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影響,二者相互統(tǒng)一。比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膽小怕事,恐懼變革,只想做一個純粹的現(xiàn)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與心靈。他本身就是沙皇統(tǒng)治的受害者,同時,他的所作所為又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長期轄制著整個中學乃至全城,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
二、分析作品中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
自然環(huán)境是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氣候等。小說中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常常是為制造氣氛,襯托人物的心境、情趣,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帶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一)了解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形式。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在小說中可以以多種形式出現(xiàn)。比如:1.集中描寫。不少小說起筆就是或長或短的景物描寫,以展現(xiàn)特定的地域風光。2.穿插描寫,可用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命運和心理。3.與事件、人物言行糅合著寫。許多事情是在美好或惡劣的地域和氣候環(huán)境中進行的,環(huán)境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使其與人物、情節(jié)更加密不可分。例如臺灣作家陳啟佑的《永遠的蝴蝶》,以“雨”開篇,并用“雨”貫穿全文。這樣處理有哪些作用呢?首先,“雨”是不幸和災難發(fā)生的原因;其次,“雨”是淚水和痛苦的象征;再者,“雨”還造成了籠罩全篇的陰冷氛圍。
當然,閱讀作品時不要以為每一處自然環(huán)境描寫都有深層意義。比如《藥》開篇寫“烏藍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等,說它們渲染了冷峭、陰森的氣氛完全正確,說象征社會的黑暗,就非常牽強了。
(二)明確自然環(huán)境描寫還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比如沈從文先生的大部分小說,以特異的“生命形式”,融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yōu)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出人性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diào)。
【藝成下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題目。
影 子
◎(波蘭)普魯斯
當夕陽西墜的時候,夜大軍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從各個隱蔽的地方一隊隊地開出來,布滿房子、走廊、門廳和光線微弱的樓梯;從櫥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間中央,包圍帷幔;從明瓦和窗口沖上大街,不聲不響地襲擊墻壁和屋頂,占領(lǐng)制高點,在那里耐心地等待著空中片片彩云進入黑色的紗帳。
過了一會兒,黑暗突然發(fā)起全面攻勢,從地面直升云天。野獸躲進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無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顏色和輪廓一齊隱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見了。
這時,在華沙的空曠的街道上出現(xiàn)一個奇怪的人形,頭上舉著小小的火種。他好像專為驅(qū)趕黑暗而來,沿著人行道飛速奔跑著,一見路燈,便停了下來,點亮歡悅的燈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樣消失了。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論是百花盛開、風和日麗的陽春,還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論是狂風呼嘯、塵霧茫茫的深秋,還是雪飄萬里的嚴冬——只要黃昏降臨人間,他就跑遍大街小巷,舉著火種,點亮燈光,爾后就像影子那樣,一晃不見了。
你從哪兒來?是何處人氏?你為什么這樣自隱,使人們看不見你的容貌,也聽不到你的聲音?你有妻室和母親嗎?她們是否在時時等待你的歸來?你有兒女嗎?他們是否常常倚門相待,當你把小小的火種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頭、摟住你的脖子?你有沒有一個可以共同歡笑、共同悲傷的朋友?你有沒有一個哪怕是僅僅可供聊天的相識?
你總該有一個棲身之處吧?你總該有個留給人家稱呼的名字吧?你總該具備人們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難道你真是一個無聲的看不清的幽靈,只在薄暮朦朧中走出來,點亮燈火,爾后就像影子一樣隱去?
有人對我說,確有這么一個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訴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詢問掃院人:“有一個點燈人住在這兒嗎?”
“有?!?/p>
“他的房間在哪兒?”
“喏,就是那間小屋?!?/p>
門好像已經(jīng)上鎖。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墻鋪著一張小床,床邊有一根長桿子挑著一盞小燈籠——火種。點燈人不在家里。
“請簡單告訴我,他是個什么樣子?”
“誰曉得他長得啥模樣!”掃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聳聳肩。“我自己也沒能好生看個清楚哩!”他補充說,“他白天從來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訪他。
“喂,點燈人今天在家嗎?”
“唉——唉!”掃院人一聲長嘆說,“不在,永遠不在了!他昨天已經(jīng)入土。他死了。”
掃院人默然沉思。我打聽一些細節(jié)以后,就趕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聽一下,昨天下葬了一個點燈人,他的墳在哪兒?”
“點燈人?”他重復一遍,“誰知他埋在哪塊土里!昨天一共來了三十位‘游客?!?/p>
“不過,他睡得準是白皮棺材?!?/p>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來了十六個呢!”
我到底沒能看見他的臉,也沒弄清他的姓名,甚至連埋他的一抔黃土也沒能找到。他死后給人留下和生前一樣的印象:只有在黃昏后才能看見的,一個無聲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樣的人形。
在人生的黃昏時,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爭中死去;一些人墮入深淵;種種機緣、希望和仇恨沖擊著那些被偏見束縛著的人;在那黑暗泥濘的道路上同樣也走著那些給人點亮燈火的人。每一個頭上舉著火種的人,每一個在自己的旅途上點燃光明的人,盡管沒有人承認他的價值,但他總是默默地生活著、勞動著,然后像影子一樣消失。
1.文章開頭兩段描寫的是什么?這些描寫有何作用?
2.文章以“影子”為題,有什么用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