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萌
2014年8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未來小學卓越教師培養(yǎng)的目標是“重點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一批熱愛小學教育事業(yè)、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新時代的小學教師需要更高的綜合素質、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閱歷以及廣泛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
《教師資格條例》中表述的教師必備素質結構應當是職業(yè)思想和道德素質、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和學歷水平。不同學者對教師素質結構做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教師素質主要是由“知識”和“道德”兩方面構成;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肯定了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的基礎上,將教師專業(yè)素質結構分為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師的能力結構三個方面;四分法將教師專業(yè)素質分為教師的觀念結構素質、教師的知識結構素質、教師的能力結構素質、教師的身心結構素質;中國著名學者林崇德教授將教師素質分為教師的職業(yè)理想、知識水平、教育觀念、教學監(jiān)控能力、教學行為和策略??v觀多位學者的觀點,并將其細化出的多種素質進行整合,筆者將全科教師的素質結構統(tǒng)整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情意結構三方面。
一、知識結構
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使學生熟練掌握生活技能,并促進個體全面而充分的發(fā)展。小學全科教師面臨的是身心尚未發(fā)展成熟的兒童,并且與學生在一起的時間較分科教師相比要多得多,所以更要時刻關注學生心理及生理變化,以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這時就需要教師掌握系統(tǒng)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了解各時期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抓住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和體悟。全科教師的“全”,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與小學啟蒙階段相適宜的、有規(guī)律的、全方位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知識進行數量上的羅列和文理科的機械交叉,而是要形成一種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全科教師承擔著將課程綜合化的使命,更需要掌握多門學科知識并知曉重點、難點,能夠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應用自如,但對于這些知識更應注重廣度而非精度。再者,小學階段屬于兒童學習的啟蒙階段,對未來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全科教師在保證對學科知識有所掌握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通識類知識的學習,對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啟蒙。尤其是在信息社會里,知識代謝越來越迅速,只有與時俱進地進行學習與充電,了解科技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及時加強自身專業(yè)技能,才能在教學中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能力結構
教師的能力結構是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首先,全科教師大部分時間都與學生在一起相處,相比于分科教師會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水平、家庭進行充分了解,以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師而言,廣博的基礎知識是根本,對學生的了解和研究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保障。只有勤于觀察,及時捕捉學生的變化,體察學生的情緒體驗,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進行。
其次,教師的最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所以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的核心。其中,包括駕馭教學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媒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監(jiān)控能力等。第一,全科教師所教學科的綜合性,決定著其要有對教學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以教科書和教學大綱為基礎,又不僅僅局限在這個框架內,要以全局的觀念考查各學科之間的體系結構、縱橫關系,明確各部分在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所處地位和應占比例。第二,語言是教師用以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施加影響的最重要形式,即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是以語言為載體的。[1]教師只有條理清晰、表達流暢,運用學生能夠接受的語言方式,才能準確無誤地進行教學活動。全科教師要想把繁雜的多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更力求使語言符合精準性、條理性和邏輯性的要求,并不斷變幻語言風格,輔之以表情和動作,生動形象地詮釋教授內容,讓學生保持新鮮感,并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第三,慕課及微課的出現為傳統(tǒng)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同時促進自主學習與師生互動、靈活選擇與系統(tǒng)梳理、線下自學與線上講解協調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多媒體,實現教育手段的與時俱進,是現代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第四,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影響整個班級的建設和風氣的形成,其中,主要包括對學校內部和外部活動的組織管理。目前,我國學校仍多為班級授課制,教師除了“教”之外,也承擔著“管”的任務,而全科教師因“全科”二字在班級中會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對課堂中的各種顯性及隱性要素進行協調和控制,使其成為一個有序的整體,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內部的管理需要教師通過靈活的方式及實踐積累的經驗,組織課堂教學,組織集體活動,通過過硬的紀律,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與主人翁意識,組織班級常規(guī)管理。同時,學生的活動場所不僅僅局限于校內場域中,校外活動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途徑。教師應以積極的理念為指導,安全高效組織學生參與戶外活動,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第五,全科教師的教學監(jiān)控能力是教學活動有效進行的保障。教學監(jiān)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jié)的能力。[2]全科教師作為新型教師,可借鑒的經驗不多,需要在不斷的摸索中調整和前進,對教學的宏觀把控和反思評價能力顯得尤為
重要。
最后,全科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而且要具備教育教學的研究能力。目前由于全科教師仍處于起步階段,普及程度不高,對其研究大多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探討,很少有全科教師站在自己的立場對教育教學經驗進行深化,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教學體系。教師是最直觀的與學生進行接觸的群體,在教學活動中會有很多經驗和體會,而這種感覺是很多沒有深入一線教學而在高校進行研究的學者所體會不到的。全科教師要主動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教材、教法進行研究,使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全科教師所具備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在促進教學科學化的同時,也使理論派對全科教師的研究向更成熟的方向發(fā)展。
三、情意結構
全科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觀是教育者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著教育行為,決定著教育者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方式。[3]全科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遠比分科教師多得多,教師作為具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個體,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過程中必然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表明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在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與生活。全科教師不僅承擔著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也要在認識到學生是有情感、有思想、能夠自主表達的、獨立個體的基礎上,全面客觀地看待學生,促進學生心靈積極健康發(fā)展。
全科教師還應具備關愛學生的品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與分科教師將重點放在某一門學科上不同,全科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僅維系在課堂中,還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教育是心靈之間的呼應與共鳴,學生在教師愛的澆灌下才能茁壯成長。因教學的綜合性及與學生相處的廣泛性,全科教師會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用更全面的眼光審視學生?;趯W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生更希望教師用平等的姿態(tài)對待他們,真切地關心他們,一視同仁,允許學生有獨特的聲音和想法。此外,學生會更具有向師性,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下,身心尚未成熟的學生會因其極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不自覺地投射出教師的影子。我國自古以來要求教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小學階段更是如此,教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要遠遠超出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全科教師需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用自身行為感染學生,以行服眾,才能樹立良好的班級風氣,培養(yǎng)德行兼?zhèn)涞膶W生。
全科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發(fā)展理念。保羅·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認為,現代社會需要終身教育,并且教育過程應貫穿人發(fā)展的始終。《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也提及,教育及終身學習將成為解決知識的無限增長與人類學習知識有限之間的矛盾、文化多樣性發(fā)展和個體訴求增長之間的矛盾的一把金鑰匙。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知識的大爆炸,也意味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學習化社會要求每個人都應秉持著終身發(fā)展的理念,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角色更是如此。全科教師需要使各門學科走向綜合,將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果只埋頭于課本和教學參考書,必將造成知識與生活脫節(jié),與時代脫離,在長年累月的教學中安于現狀,知識逐漸枯竭,進而會形成效能感低下,易出現職業(yè)倦怠。那么使全科教師保持熱情和新鮮感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充電,吸收新的思想和動力來源,以全科教師教學內容的綜合性為優(yōu)勢,緊跟時代發(fā)展,拓寬知識視野,永葆教學活力。
參考文獻
[1] 朱仁寶. 現代教師素質論[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 李朝輝. 教學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3] 張慶英. 創(chuàng)新教育與教育的創(chuàng)新[M]. 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