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苗苗
一位中國游客攜其父母一同前往歐洲旅游,卻在瑞典經(jīng)歷了“凌晨被扔進墳場”的遭遇。是瑞典警方暴力執(zhí)法、旅店服務粗暴,還是走出國門的當事人撒潑碰瓷,蠻不講理,在輿論場上,上述兩種意見者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不過大家也許發(fā)現(xiàn)了,雖說兩方爭論異常激烈,但在基本立場上卻很一致:
在公共場所撒潑喧嘩等干擾他人的正常休息工作的行為,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境外,都不應當鼓勵;
警察執(zhí)法應有據(jù)可循、有法可依,行為更應當文明,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準則。
原來,雙方意見爭執(zhí)不下的關鍵不是立場有異,而是“事實不清”。
客觀事實哪里找?官方通報最可靠。為啥到現(xiàn)在都沒有一個靠譜的官方報告呢?
我們不禁要問,是誰刻意遮蔽事實呢?
隨著我國駐瑞典大使桂從友就事件接受瑞典記者專訪,以及昨天外交部發(fā)言人對事件的回應,瑞典方面消極的態(tài)度令人憤怒。
從2018年9月17日外交部發(fā)言人耿爽的回答看,事件發(fā)生后,我國使館和外交部已經(jīng)向瑞典方面交涉半個多月了,但是瑞典方面就是不理不睬。要知道,“外交交涉”是主權國家之間通過大使館、外交部進行外交交涉的途徑,是十分嚴肅的官方行為。
我們交涉的內容也符合外交慣例:
事情的原委——要求瑞方徹查事件;
交涉方(我國)的立場和看法——及時回應當事人的合理訴求;
對被交涉方(瑞典)提出的要求——盡快向中方通報。
其實我們理性看一下這個回應,我國沒有要求瑞典方道歉,因為外交交涉并不是強制他國給予當事人法律“后果”(比如給個處分、開除公職、罰款判刑之類),這是不尊重他國的主權的行為,我國自然不齒做這種事情。
我們交涉的目的很簡單:查清事實,再一起商量怎么解決。
可以說,我國外交部的行為有理有力有節(jié)了吧。但是,瑞典方就是不回應。
這態(tài)度怎么和裝傻充愣、裝作沒聽見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除了瑞典國家的態(tài)度外,如果下面這個新聞是真的,那么同為執(zhí)法者,我對瑞典警方和檢察官挺失望的。
首席檢察官:驅逐中國家庭的行為沒有違法,不再繼續(xù)調查。檢方表示,調查已經(jīng)結束,事件中警方依據(jù)警察法第十三條采取了標準的措施,沒有任何違法之處,有權把當事人放置在稍遠一些的地方,中國游客被放置的位置就是警方慣例釋放的點。
大家都是做廣義上的司法工作的,誰在工作中都會遇上點不痛快的事。有的時候真是壓了一肚子的火不能發(fā),簡直嘔到吐血,只有“我為人民服務我驕傲”才能平復心情。
本著“遠來都是客”和對“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同情,不得不說,日常執(zhí)法中,我們可能對于異鄉(xiāng)人多少都會客氣些,也會更有耐心:出門在外,都不容易;咱們執(zhí)法工作更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我翻了翻瑞典的《警察條例》,其中第10條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警察與公眾接觸時,應當考慮到當時的情況,行為應當盡可能體貼,以盡量克制的行為方式,激發(fā)人的信心。(大意)
這一點,我們國家沒有寫在《警察法》《檢察官法》里,因為樸素的善良觀念本就應該深刻于執(zhí)法者的內心;
這一點,瑞典寫在法律里了,但他們真的做到了嗎?
那個深夜被當事人帶到旅店又遭到驅趕的中國女孩,你還平安嗎?我們也很擔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