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腦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疾病, 因為腦部的功血失常, 導致了患者的腦部局部缺血和缺氧癥狀, 引起了腦組織的壞死,患者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1]。根據其他研究顯示[2,3], 我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加, 發(fā)病率越來越高, 這和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增加有關, 醫(yī)療工作者應該要正視這一問題,為患者提供準確、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文探討C反應蛋白與血清白細胞介素-18檢驗對急性腦梗死的意義,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試驗組, 患者未使用相關藥物治療, 排除肝腎功能和腫瘤疾病者。另選取同期98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患者進行CT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試驗組男53例, 女50例, 平均年齡(57.6±7.5)歲。對照組男59例, 女39例, 平均年齡(56.4±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體檢當天清晨采集血液樣本, 患者保持空腹狀態(tài)。試驗組入院次日、發(fā)病第3天、第14天時均采集血液樣本, 采取靜脈血5 ml置普通干燥試管中, 3000 r/min離心分離后, 檢驗其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18, 血清C反應蛋白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 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 檢測白細胞介素-18。試驗組患者在入院后24 h內進行MRI和CT影像學檢查, 通過MRI中T2加權像和彌散加權圖像(DWI)觀察梗死灶的部位, 使用PACS系統(tǒng)對梗死面積進行計算。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的C反應蛋白、血清白細胞介素-18水平, 并比較試驗組患者大面積和小面積腦梗死患者的C反應蛋白、血清白細胞介素-18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C反應蛋白為(20.69±0.87)mg/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90±0.23)mg/L, 血清白細胞介素-18為(152.21±19.27)ng/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5.57±20.23)ng/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35例小面積腦梗死患者的C反應蛋白為(15.87±0.18)mg/L, 血清白細胞介素-18為(128.21±19.17)ng/L;試驗組68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C反應蛋白為(23.17±0.61)mg/L, 血清白細胞介素-18為(164.56±20.06)ng/L。大面積腦梗死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清白細胞介素-18水平明顯高于小面積腦梗死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炎性反應在缺血性腦梗死發(fā)病中有較大的作用, 患者因腦血管閉塞, 腦組織缺血缺氧, 導致了自由基產生, 炎性反應讓患者的病情不斷嚴重化。
根據當前的臨床研究顯示, 炎性反應和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發(fā)病存在直接關聯(lián)性, 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病癥會出現(xiàn)炎性因子, 導致炎性反應, 對腦組織的損傷進步的加?。?]。根據目前臨床研究來看[5-8], 炎性因子讓患者的癥狀惡化, 血清標記物水平對腦梗死變化情況和方向給予體現(xiàn), 因此在以后的治療中可以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C反應蛋白是急性炎癥進展中最有代表的時相蛋白因子, 該水平提高表示炎性因子的釋放有所增加,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損傷, 通過對該指標進行控制能夠讓患者的病情發(fā)展程度得到控制, 降低復發(fā)率[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試驗組患者C反應蛋白為(20.69±0.87)mg/L,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90±0.23)mg/L, 血清白細胞介素-18為(152.21±19.27)ng/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5.57±20.23)ng/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白細胞介素-18及C反應蛋白在腦梗死的早期處于較高狀態(tài), 急性期炎性反應程度和腦梗死程度具有關聯(lián)性。C反應蛋白是敏感炎性標志物, 揭示了動脈硬化的關聯(lián)性, 可以將超敏C反應蛋白升高作為患者病情程度評價和預后獨立危險因素的指標。
總之, C反應蛋白和血清白細胞介素-18可以為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 預測預后情況, 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