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生
大腸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 它包含了結腸癌與直腸癌, 在全身腫瘤的發(fā)病率中占第三位[1], 甚至呈不斷增長趨勢, 這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當前對于大腸癌的治療主要是應用最直接有效的根治手術切除, 開腹手術是手術治療中的經典方式, 但在術中切口面積大、出血量大, 不利于患者預后;隨著腹腔鏡手術的廣泛應用, 憑借其臨床安全性, 以微創(chuàng)治療為理念的手術方式逐漸受到患者與醫(yī)生的青睞, 在臨床中效果顯著。因此, 本文對腹腔鏡與開腹大腸癌手術在臨床中的療效作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大腸癌患者作為此次臨床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0例。其中, 對照組男18例, 女12例;年齡43~74歲, 平均年齡(51.15±9.32)歲;18例直腸癌, 12例結腸癌。觀察組男17例, 女13例;年齡45~76歲, 平均年齡(51.21±9.25)歲;20例直腸癌, 10例結腸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經纖維腸鏡檢查均確診為大腸癌, 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經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均取截石位, 并行全身麻醉與氣管插管;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 在近腫瘤側腹部作15 cm切口, 暴露出手術視野, 對腫瘤近端的腸管用鈦夾等進行結扎, 沿腸系膜根部游離腸管并行結扎切除, 然后將癌變腸管移除;再通過吻合器縫合系膜并重建消化道, 最后沖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 在臍部處行穿刺孔作為腹腔鏡插入口, 應用四孔法在患者腹腔中建立CO2人工氣腹, 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0~15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腸系膜根部游離腸管, 用超聲刀行結扎切除;完成后再關閉氣腹, 并另作5 cm切口移除癌變腸管, 隨后將切口縫合重新建立氣腹并重建消化道[2];術后置入常規(guī)引流管進行引流, 并給予抗生素, 防止患者出現(xiàn)術后感染癥狀。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隨訪2年, 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比較 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58.74±25.12)min、術中出血量為(342.53±35.47)ml、住院時間為(15.16±3.78)cm、肛門排氣時間為(3.01±0.54)d;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21.25±24.67)min、術中出血量為(215.42±21.51)ml、住院時間為(10.83±3.65)cm、肛門排氣時間為(2.03±0.41)d;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32、16.783、4.513、7.917, P=0.000、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術后隨訪2年, 對照組患者存活22例(73.3%), 觀察組患者存活28例(93.3%), 觀察組存活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 P<0.05)。
大腸癌作為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 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fā)病群體開始逐漸趨向年輕化;它主要是由大腸慢性炎癥、高脂低纖維素飲食、遺傳等因素而引發(fā), 且與血吸蟲病、盆腔放射、吸煙等有著一定的相互關系[3];大腸癌在發(fā)病早期其臨床癥狀不明顯, 通常表現(xiàn)為大便潛血、消化不良或不適等, 當癌腫開始發(fā)展到后期則會出現(xiàn)腸梗阻、腹部包塊、發(fā)熱、腹痛等癥狀;對患者的生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當前治療大腸癌的最好方式就是手術切除根治術, 在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治療中, 手術視野相對較為廣闊, 但也容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 術中出血量較大, 且術后恢復緩慢,對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不斷尋求更好的大腸癌手術根治方式顯得極為重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 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以及微創(chuàng)理念的提倡,促使腹腔鏡手術方式在臨床治療中開始被廣泛應用;腹腔鏡大腸癌根治術主要是以無創(chuàng)手術為概念[4-6], 通過微型切口方式完成對大腸癌的根治, 同時彌補了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不足,將其創(chuàng)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7,8];另一方面, 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機體內的環(huán)境起到了很好的穩(wěn)定作用, 其長期療效相較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有著積極意義, 且在手術進行中安全性更高[9,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5.832、16.783、4.513、7.917, P=0.000、0.000、0.000、0.000<0.05)。后隨訪2年, 對照組患者存活22例(73.3%), 觀察組患者存活28例(93.3%), 觀察組存活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320, P<0.05)。
綜上所述, 對大腸癌患者施行腹腔鏡手術, 相較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而言, 其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 療效更顯著,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