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會香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漯河 462300)
小麥作為我國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量對于我國整體農業(yè)經濟以及農業(yè)發(fā)展方向,能夠產生極大影響。因此,要從小麥栽培方面著手,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力研究高產栽培技術,更好地滿足社會發(fā)展與人類生存的需求。深入研究小麥增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大幅度提高小麥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yè)發(fā)展都能夠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小麥的栽培質量,對于地質條件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而河南地區(qū),從1993年開始,出現了產量9000kg/hm2的高產麥田,標志著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階段性進步。直至21世紀的前幾年,河南省的小麥種植技術,迎來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多數小麥種植區(qū)域的產量都能夠達到9750~10500kg/hm2。針對高產麥田的研究表明,小麥栽種產量與年份、品種等有一定關聯,經過試驗對比之后,總結得出如下增產栽培技術。
在播種之前,要進行精細整地,可采用大型的拖拉機進行耕地,控制耕地深度在25cm左右,并保證土地平整,上虛下實;而在播種過程中,建議采用精播耬,由此能夠達到播種均勻、一致的效果。在耕作之前要對種子進行適當的藥劑處理,利用氨基酸、辛硫磷等拌種劑,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拌種;此后還要進一步去除小、秕、蟲、病以及不完善的種子,在播種時,籽種的整齊度達到99%以上,才能為高產奠定良好基礎。
在正式播種時,要嚴格考慮氣候因素,9月底—10月初常常會發(fā)生持續(xù)降雨的狀況,導致秋收整地被推至,進而影響小麥的適期播種。因此,在小麥播種過程中,秉著“晚中求早,力求種好”的原則,可采取“以密補晚”的措施,利用15cm×23cm的寬窄機械進行播種,播種行距在19cm左右,播種完成之后,隨澆蒙頭齊苗水。
在施肥過程中,可采用生態(tài)施肥技術,將玉米秸稈粉碎后還田,底肥的施加,可采用每公頃7500kg雞糞、375kg二胺、225kg鉀肥以及225kg的尿素。在施肥過程中,盡量采用定量、分層施肥的辦法,秸稈粉碎要至少2遍,才能用于還田,施加過程中要保證埋實埋嚴;而耕前施加復合肥以及雞糞等,可隨犁入土;旋耕之前,則要采用旋耕入土的方式進行相關肥料的施加;在正式播種之前,要采用淺鋤入土的方式,施加150kg/hm2的三元復合肥、75kg/hm2的硫酸鉀、37.5kg/hm2的尿素。在整地播種階段,要保證化肥的總施加量中,純氮、純磷、純鉀分別達到 161.25kg/hm2、144kg/hm2、259.5kg/hm2。
采用最佳肥水耦合技術,在基3節(jié)高度達到8cm左右時,進行施肥澆水。結合拔節(jié)水,施加尿素345kg/hm2,保證大面積用量達到300kg/hm2,局部點片375kg/hm2。
關于田間管理,要重視對肥水的合理利用,以氣候、麥苗、土壤等實際狀況為依據,在12月10日左右,進行冬灌,保證麥苗能夠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安全越冬。在春季氮肥后移,早春控制肥水,第一次肥水可推遲到3月25日左右,追加尿素量要在300kg/hm2左右。
在出苗期間,實行精準管理辦法,具體到株。對于缺苗斷垅的部分,可進行催芽補種,一般來說,在播種后4d左右,即可開始催芽;當麥田里的麥苗達到出苗標準后,即可進行補種。
關于病蟲的綜合防止,要以當地、當年氣候,以及病蟲害特點為依據,重點做好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蟲和銹病的防治。其中,小麥枯紋病是早春小麥的多發(fā)病,可通過在適當時間對麥田整體噴施750g/hm2的粉銹寧,能夠達到80%左右的防治效果;赤霉病多發(fā)于小麥抽穗與揚花期,可依據麥田以及氣候狀況,在開花期和下雨后的適當時間,噴施2遍多菌靈,控制用藥1500g/hm2,能夠保證防治效果達到70%以上;關于白粉病、蚜蟲和銹病的防治,可在小麥生長的中后期,噴施氧樂果和粉銹寧,各1500g/hm2。
在小麥栽培過程中,適當采用生物防治辦法,即利用生物鏈敵對原理,引進害蟲的天敵,以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例如針對蚜蟲的防治,可利用草蛉與蚜繭蜂等,控制其數量甚至徹底消滅蚜蟲。也可采用物理防治辦法,利用人力、物力來進行除草,而不是利用農藥抑制雜草的生長,此類人工除草的方式,不僅能夠避免環(huán)境污染,對麥田通氣、蓄水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對小麥增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分析,能夠有效推動小麥種植水平與種植質量的提升。通過相關技術的有效應用,從小麥栽培的各個階段入手,對其進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保證小麥栽培全過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最終實現增產栽培的預期效果。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的不斷引入,更要重視先進技術的科學應用,最大程度提升小麥產量,降低栽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