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毛筆書寫漢字,用線條來構形表意,使其成為了一種中國獨特的造型藝術,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欣賞和喜愛。書法不僅可以抒發(fā)我們的情性,還可以陶冶我們的品格,更可以帶給我們愉悅、贊賞的美感。
包括:篆書(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種。
(1)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也稱“籀文”或“石鼓文”。小篆較甲、金文有簡化,字有其形。代表人物是李斯,字通古,戰(zhàn)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
(2)隸書: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xiàn)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后楷書中變?yōu)槠?;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tài)優(yōu)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yōu)檎剑僮優(yōu)闄M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tài)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fā)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jié)h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3)草書: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chuàng)之意,謂之草書。從草書的發(fā)展來看:草書發(fā)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年內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guī)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后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huán)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草書是按一定規(guī)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jù)。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qū)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代表書法家為張旭,蘇州人,字伯高,為人桀驁狂放,嗜酒,世號“張顛”,善草書。
代表書法家還有懷素。懷素字藏真,今湖南長沙人。自幼出家為僧。生于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為玄奘三藏法師之門人。于經(jīng)禪之暇,頗好筆翰,尤好草書,自言得草書三昧。于故里零陵,廣種芭蕉,以蕉葉代紙揮毫作書,因名所居曰“綠天庵”。好飲,酒酣興發(fā),到處揮毫,人稱為醉僧。以草書著名。是繼張旭之后又一位狂草藝術家?!缎蜁肪硎胖^:“懷素草書,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
(4)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筆畫趨于平直,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掇o?!方忉屨f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瑫加跐h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一直沿用至今。楷書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現(xiàn)了繁榮局面。自秦漢之際產生筆畫至三國楷書成型,兩晉南北朝是楷書發(fā)展的勃興時期,以王羲之為代表。北朝書法的勃興是楷書興旺的標志。其質樸雄強的藝術風格,與南方的秀麗典雅雙峰對峙??瑫κr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風格之變。各書家各顯其個性體貌。中唐顏真卿以雄風創(chuàng)新;晚唐柳公權以“柳骨”相媲美于“顏筋”。凡此三變,形成唐楷之大貌。五代、宋、元、明、清是楷書式微期。書家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未能突破晉唐楷書已有的格局??瑫膶徝辣憩F(xiàn)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書。
代表書法家有王羲之、王獻之、歐、顏、柳、趙等。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人,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書圣”之稱,亦長于詩文,但文才多為書法之名所掩,不為世人所重。曾任右將軍、會稽內史等職,世稱王右軍。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的傳世墨跡可以讓你對“精采絕倫”四個字有深刻的體會。中國書法在他筆下成就最高個人頂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韻或勢,局部過之者不乏其人,整體而論,無出其右。
顏真卿(709~785)唐代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書史亦稱顏魯公,為人剛直不阿。其楷書結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人稱“顏體”。
歐陽詢,生于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頫)體并駕齊驅。
(5)行書: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于漢末。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潦草。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于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于草書的叫“行草”。行書介于楷草之間,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范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此后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書發(fā)展的飛躍階段。其特點:一是出現(xiàn)了帶群體性質的具個性化的行草書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xiàn)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
代表書法家王羲之、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東坡居士的成就在書史上是很高的,他在宋四家(蘇、黃、米、蔡)中排在首位。他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1)以墨線為主描繪一切物象,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達到線墨色交相輝映。
(2)注重構思,用“意象”造型,注重“以形寫神”,側重于畫家主觀情性的抒發(fā)而追求一種詩的意境,且偏于造境。
(3)將書、畫、印三者融合一體,產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