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內(nèi)蒙古的劉巧芝,從小就迷戀像磚頭一樣的厚書。但那些書在白天輪不到她看,只有到了晚上,她才能湊近煤油燈,似懂非懂地默讀。她的作文,從小學到高中時常是班里同學爭相閱讀的佳作。隨著閱讀層面的拓展和知識、閱歷的增長,她有了文學夢。
不幸的是,她在高考中以微弱差距落榜,只能像所有農(nóng)家子女那樣,開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這段時間的磨礪,使她對生活與文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每天,放下鐮刀和鋤頭,她就伏在炕桌上奮筆疾書。其間,她寫出了4萬多字的中篇《探險》;另一部《麥收時節(jié)》,也是她對農(nóng)村苦寒生活的真情抒寫。1989年,結(jié)婚之后,她與普通農(nóng)婦一樣辛苦勞作……盡管如此,執(zhí)拗的她依然不改初衷,繼續(xù)挑燈夜戰(zhàn),寫出許多“如山澗泉水,極富音樂感的”文字。1998年秋天,她和丈夫辛勤耕耘的麥田被一場雹災擊毀,被迫舉家西行,落足烏海,開始了坎坷的打工生涯。工作之余,她不斷寫作,給《北方作家》《烏海日報》投稿。她每天除了出去干活和一日三餐的打理、洗洗涮涮,其余的時間都用來寫作。1998年到2008年,她創(chuàng)作了約22萬字的長篇小說《貓眼》、中篇小說《林嬋》及短篇小說《丁香之死》《花落花開》等。
她是打工女,她在竭力謀求生計之余,盡心編織著自己的作家夢。她說:“文學這條路,我要一直走下去?!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