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蘭
當你逐漸長大,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快樂是通過拒絕獲得的。懂得拒絕,可以減少很多煩惱。
那天,有一個以前的同學(xué),不知怎么突然做起了代購生意,有那么幾天,總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刷屏,特熱情地跟我推薦一個什么什么護膚水。
我當時連一句客套話都沒說就謝絕了——甚至算不上婉言,我是這么說的:“不用了,謝謝啊?!敝?,就去設(shè)置頁面按下了“不看她的動態(tài)”鍵。
干完這事。我自己都愣了一會兒:這還是以前那個不好意思說不,寧愿自己憋著也不會拒絕別人的我嗎?我竟然沒有絲毫顧及什么“人情面子”,而且做得很理直氣壯?
其實從小到大,同學(xué)們都說我人好,可能跟我不太拒絕別人有關(guān)系吧。直到有一天——
一位同學(xué)想讓另一位同學(xué)去小賣部時幫自己帶一些東西回來,可是那位同學(xué)不愿意自己一個人去,于是那位同學(xué)就望著我說:“問問她吧,她人很好的,她肯定答應(yīng)……”事實上,我后來確實答應(yīng)了,一來,我覺得正好我自己也去買點東西,二來,從小被教育“舉手之勞,何足掛齒”的我,好像也沒有理由拒絕這小小的請求—唱然我也想讓人代勞,雖然我也不想走。但聽到她們這番話,我還是很好奇,于是我就問她:“為什么你覺得我一定會答應(yīng)你呢?”她說:“我覺得你人超級好的,幾乎沒拒絕過我們呢?!?/p>
我哭笑不得。
還有一些更讓我觸動的事:早餐的一袋吐司面包,剛放到桌上,從后面伸出一只手:“能給我一片嗎?”在隨后而來的“我也想要”“給我一片”的聲音中,一袋吐司被瞬間消滅;我剛買回來的文具被周圍傳借,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最后去哪里了……這些確實是小事,少吃幾片面包我就當減肥,文具用完了再買也不是大事,但是人對自己的東西都有領(lǐng)域意識,更何況我是金牛座!
前兩年不是流行“做一個安靜的女子”嗎?我倒是想說,做一個會拒絕的女子吧,可以任性地說,我不。
可能你會覺得。人家找你幫忙是看得起你一確實,大多數(shù)人都會這樣做:哪怕占用你自己多一點的休息時間,哪怕麻煩一些,哪怕心里不太想做,就算看在人情面子的分上,硬著頭皮也就答應(yīng)了。臉上和顏悅色,心里老大的不情愿,還要安慰自己“都是朋友,看在面子的分上幫一次吧”。面子這種東西,大家都懂,只是不愿戳破。
我自己覺得,這些讓你不情不愿卻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幫忙的人,就像一群“小小偷”,今天偷走你一點時間,明天偷走你一點自由,后天又偷……偷走的東西可以忍一會兒就過去,可是它們卻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你自在而任性的生活,讓你徒增煩惱。而他們竊笑著抱著“偷”來的你的東西逃開,把“面子”狠狠地糊在你的臉上,黏糊糊的,留你一個人在那兒,捧著“面子”苦笑。
但是,“小小偷”們已經(jīng)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不會回頭看你一眼,他們還會再次光臨的。
還有一種人,比那些人更過分,當你有一天拒絕了他,他還不高興了,全然不顧你往日的幫助和善意,就像這個故事:
A每天都會帶一個雞蛋來學(xué)校,但A不喜歡吃雞蛋,于是就把雞蛋給了B。B一開始很感激,后來便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直到有一天,A把自己的雞蛋給了c,B很生氣,跑去質(zhì)問A……
可是,給B一個雞蛋并不是A的義務(wù),A愿意給就給。當然也可以選擇給別人或自己享用。
正如在人情面子中戰(zhàn)斗的我,我可以幫你的忙,可拒絕。也是我的自由。
只有懂得拒絕一些浪費時間和精力還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才能留出更多精力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精力與真誠給值得的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才能留出更多的快樂與朋友分享。懂得拒絕一些繁雜又煩人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何嘗不是幸福呢?
點評
這篇文章,作者并不刻意于章法,只是隨意地寫下自己的遭遇,而表現(xiàn)的卻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受,因為很多人在面對他人請求時,很難說出一個“不”字,從而給自己造成無休止的煩惱。
“不”,在中國人看來,是一個刺眼的字,因為它代表了拒絕。在人情社會中,和氣的國人總是害怕拒絕,不會拒絕,甚至拒絕提出“拒絕”。這樣看似不得罪人,但只是自己一味在做“老好人”?!墩撜Z·衛(wèi)靈公》中有一句為人熟知的名言,“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其中的“不為”,指的就是拒絕。人們總以為拒絕是一種被逼無奈的最后防衛(wèi),卻不知道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我們的文化,將表達“拒絕”的權(quán)利都視為一種“自私”,因此剝奪人表達的權(quán)利,也剝奪人拒絕的權(quán)利。大多數(shù)人變得為討好別人而活,討別人開心或喜歡,以確保自己成為主流價值中的好人。這個過程中卻忽略了,其實拒絕本身就和應(yīng)承一樣,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quán)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