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彪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都上中學了,怎么還這么幼稚!”大人說。
“我本來就是個孩子啊……”我心想。
“別以為自己是個初中生了,就什么事都能做!”大人說。
“可我已經(jīng)長大了呀……”我心想。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像這樣的情況往往有不少。對此,你有哪些聯(lián)想與思考?請你寫一篇文章,可以講述經(jīng)歷,也可以闡述觀點,還可以……
要求:(1)自擬題目;(2)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xiàn)個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今年的臺州市中考作文題,采用的是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模擬了生活中的真實情境,由“大人”和“我”之間的兩組對話組成,形式新穎,內(nèi)容親切,語義淺近,目的在于喚醒考生的真實感受,引導考生回歸日常生活,辯證思考自身的成長過程。生活化的材料背后,隱含著對“大人與孩子之間沖突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對個體成長的審視,體現(xiàn)了命題者對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和深層思維的關(guān)注。
解讀這則材料的關(guān)鍵,在于理解“大人”與“我”對“幼稚”和“長大”的不同看法。通過兩組對話可以發(fā)現(xiàn),“大人”與“我”關(guān)于“幼稚”和“長大”的看法存在著某種“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有一些是大人和孩子之間認知的不同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兩者看待問題時所持的角度不同造成的,還有一些是孩子自身面對長大與否的困惑和迷茫所造成的,但都共同聚焦于對“成長”的認識。因此,圍繞“成長中的矛盾與沖突”這一中心來寫作,都是符合題意的。
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來立意。比如,可以著眼于兩組對話中大人和孩子對“成長”的認知的不同而形成的具體沖突來立意,也可以著眼于孩子自身面對成長的困惑所帶來的內(nèi)心沖突來立意。如果既能關(guān)注“大人”與“我”的沖突,又能思考“我”對成長的認識的變化,那么,這樣的思考無疑已具有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自然是更加深刻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