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隨我談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河內(nèi)縣(今屬河南焦作)大旱,承擔著該縣主要引水功能的廣濟渠卻因年久失修未能發(fā)揮作用,百姓為了活命,不得不舉家外逃。這對于剛剛被任命為河內(nèi)知縣的袁應泰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他一上任就決定重修廣濟渠,從根本上解決當?shù)氐囊畣栴}。
為把這項水利工程建設好,袁應泰多次向朝廷申請修渠專款,還親自到現(xiàn)場查看施工情況,可謂嘔心瀝血。修渠期間由于山石十分堅硬,開鑿起來難度很大,為激勵工匠們施工,袁應泰捐出了自己近三年的俸祿用于獎勵工匠,自己卻“六年之內(nèi)布衣素食,未聞有崇肉累帛之奉”。
在他的帶動下,河內(nèi)各地鄉(xiāng)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積極支援修渠建設,歷時三年打通建成了長130多米、寬26米的引水石洞。隨后,袁應泰又帶領民眾用兩年時間砌橋閘,安裝鐵索滑車,疏通渠系,開排洪道,建成了可灌溉河內(nèi)及其周邊“民田數(shù)千頃”的灌溉區(qū),鄰邑皆享其利。
廣濟渠修好后,為解決渠道維修的資金問題,袁應泰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當?shù)刭I了四十余畝土地,雇佃戶耕種,靠每年收的租谷維護河渠。河渠渠首需要有專人看護水閘,這又需要一筆開支,袁應泰一沒向老百姓攤派,二沒請求朝廷增加編制,而是裁減了縣衙中的五個編制,把裁省出的俸祿“改給閘夫工食”,這樣既不增加百姓的負擔,又解決了渠首的看護難題。
可以看出,袁應泰是一位具有遠略的實干家,他的這一水利工程至今還惠澤四方百姓。
袁應泰去世后,河內(nèi)百姓悲痛萬分,縣內(nèi)商賈全部停業(yè)來悼念他,并為其修建了袁公祠、雕刻了石像,以便后人緬懷。如今,袁公祠依然保存在廣濟渠渠首旁邊。祠下沁水滔滔,渠水已流淌了四百多年,仿佛仍在歌頌著袁應泰的豐功偉績。
清朝也有一位知縣和袁應泰一樣,真心為百姓謀福利。
1667年,陜西眉縣(今屬陜西寶雞)大旱,知縣梅遇帶人頂著炎炎烈日,多次深入斜谷關內(nèi),勘查水源、地形、地貌,組織百姓修水利、筑新壩,攔河引水,終于疏通了水源,緩解了旱情。
還有一次,暴雨沖下的沙石淤塞了眉縣的一條大渠,梅遇就帶頭捐出俸銀,雇工鑿石,疏通、擴寬渠道。此渠擴修后,當?shù)氐霓r(nóng)作物連年豐收,百姓生活有了保障,甚至不少外地人也紛紛遷居此地,使得當?shù)爻闪诵屡d的集市。兩年后,梅遇又一次“捐俸買山木,募工造橋渡水”,開始擴修另一個水渠工程,為百姓做出了切切實實的貢獻。
除了修渠,梅遇還注重教育。眉縣的學校破舊不堪、教育條件落后,三十余年都沒出過一個舉人。梅遇上任后便帶頭捐俸辦學,把眉縣的教育搞得風生水起,在之后的四次會試中竟有五人考中舉人。
后來,梅遇因治理眉縣有功被擢升為四川同知,他向新任知縣交接完畢,尚未起程赴任,便被叛清的吳三桂余部劫持入營,逼其入伙。梅遇堅貞不屈,叛軍懾于梅遇的威望而未敢加害,將他釋放了—可見梅遇當時的影響有多大。
袁應泰和梅遇真心為百姓著想,肯花費心血為百姓造福,百姓當然會將他們永遠銘記心中,并代代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