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娟
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采用游戲、猜謎、表演等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內(nèi)容趣味化、生動化。筆者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案例,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趣味教學,打造魔力課堂的幾點體會。
一、游戲教學,彰顯“寓教于樂”
識字是小學學習的入門階段,識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否,決定以后的閱讀與寫作,學生識字學習的質(zhì)量的高低、識字量的多少,影響和制約閱讀和寫作的水平。
識字教學,如果采用認讀、筆畫結構、組詞、造句的教學,識字將味如嚼蠟。而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游戲,可以為識字教學增趣。
猜謎語游戲是識字教學中教師普遍使用的游戲,應注意使用的效度。在教學識字時,讓學生根據(jù)字的意義、字形結構而巧妙、有效地記住生字。如進行“雷”的教學時,將這個字分解為“需要一半,留下一半”;學習“汁”時,筆者告訴學生“十三點”等,讓學生快樂識字。
再如“碧”的教學時,引導孩子們分析這個字由三個部件組成——王、白、石,于是編成順口溜“王大娘、白大娘,兩人坐在石頭上話家常”。不僅有利于學生高效記住這個字,也使這個字充滿了故事性。學習“哭”時,教師給出兒歌“一條小狗,找不到媽媽,兩眼淚灑灑”,并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字的構成:下面是“犬”——“狗”之意,上面是兩個小“口”,想象為狗的兩只圓圓的小眼睛。這樣的猜字謎游戲,不僅有利于學生記住字形結構,也在猜謎語中融入了“微故事”,更使識字教學妙趣橫生。
游戲教學法使識字教學趣味無窮,在拼音教學、說話寫話教學、閱讀教學等課型中以及新授課、復習課等中使用,都可以使課堂活起來,為語文教學添彩。
二、活動教學,突出“學中玩”
小學生好動、好奇,利用這一心理特征,語文教學中采用活動教學,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動起來,還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動作思維能力。
語文中的識字、拼音、閱讀等都可以采用活動法——“表演”,學生動則課堂有趣、課堂有效。
例如拼音教學中,可以運用活動教學法,活躍課堂氛圍,培養(yǎng)動作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巧妙設計活動,將動作與拼音教學結合起來,實現(xiàn)“做中學”“學中做”,實現(xiàn)“寓教于樂”。
如學習ei時,讓學生模仿打電話的動作,并發(fā)出“喂喂”的聲音;學習ui時,讓學生模仿圍圍巾的動作,并說出“圍圍巾”;學習d時,模仿馬兒跑的動作,邊跑邊說“得得(d d)”;學習o時,模仿公雞叫“喔喔喔(o o o)”;學習p時,做出“拍手”“拍球”的動作;學習m時,閉上雙眼,做出“摸人”的動作。
動作思維的運用,給拼音字母賦予生命力,使其不再枯燥,課堂也充滿生機和活力,不再沉悶。反之,拼音教學中,借助于動作,增強拼音的直觀性、生動性,也反過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發(fā)展動作思維能力。
三、表演法,突出“學中做”
好動是小學生的主要身心特點,根據(jù)這個特點,語文教學中,融入動作教學,促使學生“學中樂”“學中玩”,更彰顯“學中做”。
拼音教學中,對于d的教學,讓學生模仿馬兒奔跑的馬蹄聲;學習ei時,讓學生表演出打電話的動作,并發(fā)出“喂喂”的聲音;學習o時,模仿大公雞喔喔啼的聲音;學習p時,做出潑水的動作;學習m時,讓學生閉上雙眼抹東西;學習h時,做出口渴而喝水的動作等,動作、表演,使拼音課堂增加了趣味性。
識字教學中,動作表演,也有獨特的作用。如“敲”的教學時,做出“敲桌子”的動作;學習“寫”時,做出“寫字”的姿態(tài);學習“唱歌”“跳舞”“跑”“跳”“爬”“走”“畫”等表示動作的詞時,動作表演都可以給這些字、詞賦予了生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新力,識字不再是一味地認字、組詞,而融入動作和表演,識字教學的課堂彰顯趣味,也蘊含著創(chuàng)新思維。
閱讀教學中,表演同樣效果非凡。傳統(tǒng)閱讀教學強調(diào)讀懂、背誦,與學生的認知特點、新課改的理念相悖。在閱讀教學中,教課如果根據(jù)文本的情節(jié),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再現(xiàn)文本的故事,閱讀教學將綻放奇光異彩。
如進行《木蘭從軍》的教學時,讓學生演一演木蘭從軍前勸說父母的情節(jié),“花木蘭”想方設法說服“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極力勸阻“花木蘭”,學生竭盡所能,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這個表演活動,不僅活化了文本內(nèi)容,也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戲劇表演”“課本劇表演”更使閱讀教學富有趣味性。再如閱讀《狐假虎威》時,讓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老虎,“你敢吃我?”“為什么不敢?”等句子的“借用”,以及夸張的語氣,使表演更生動精彩,學生的爭相表演,為課堂增添了魅力。
閱讀教學中,依托閱讀文本開展課本劇表演的內(nèi)容很多,如教學《陳毅探母》時,演一演陳毅與母親的話家常的部分;教學《無字詞典》時,讓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爸爸和兒子,表演出故事的情節(jié);教學《三袋麥子》時,四人一組,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牛和小猴而進行對話。
課本劇表演,促使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課文中的人物,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突出了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學習意識,提高了綜合能力,增加了課文的趣味性。
趣味課堂的創(chuàng)建是我們的追求,教師應立足新課改,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采用多樣化的趣味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充滿魔力,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樂園。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