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典
能讓秦始皇崇拜的牛人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看到了他的大臣李斯獻上的一本著作,見其文而贊嘆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是什么人竟然有如此魅力,他的著作竟然能引得是始皇帝能生出“能一起游完就死而無憾”地感慨呢?
“結巴”的雄辯者
這個人名叫韓非,戰(zhàn)國晚期韓國人,韓王室諸公子之一,他以前是李斯的同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韓非子口吃(結巴),雖然不善言談,但是善于著述。韓非與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子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于陰謀。
韓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國家,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fā)了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
鐵桿粉絲的瘋狂追星
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由老同學李斯獻給了年輕有為的秦王嬴政。嬴政博覽群書,可沒有一部書能給他如此說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受。
作為一個玩弄政治的行家里手,看到《韓非子》的嬴政大有一種“吾道不孤”的感覺。
嬴政大體廓清了《韓非子》概貌,一時萬般感慨。通過多年政治斗爭練就的“火眼金睛”,年青的秦王認定,《韓非子》無疑將成為傳之千古的法家巨作。這部新派法家大書前所未有地博大淵深,初讀之下難以揣摩其精華所在,精讀之后方能領略其堅不可摧。特別是是將法家法、術、勢熔于一爐而重新構筑出一個宏大的法家學陣。
對于以商鞅為軸心的法治派,《韓非子》一如《商君書》明晰堅定,除了更為具體,倒看不出有何新創(chuàng)。這一點,很令景仰商鞅的秦王欣慰,認定韓非是繼商鞅之后最大的法家正宗。很多自己想到了的,書中說的很明白,很多還沒有想到的,《韓非子》為秦王的思緒指明了道路。一時之間,一種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感慨道:“這輩子如果能和他一起游完,人生都沒有什么遺憾了?!?/p>
嬴政畢竟不是一般人,想到就要付諸行動。于是史上最“興師動眾”的追星行動開始了。
霸氣外露的秦王為了能見到“偶像”,虎軀一震,秦國軍隊頓時云集秦韓邊界,下達了最后通牒:“交出韓非,或者戰(zhàn)爭!”
韓國君臣登時就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可是有什么辦法呢?“七雄之末”如何抵擋秦國日益強盛的兵鋒?于是乖乖地交出韓非,為了兩國之間的“和諧”,派他出使秦國,其實就是作為人質。這樣,秦王也就圓了他的“追星夢”了。
受人崇拜的優(yōu)質內涵
韓非能讓秦王如此推崇備至,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牛頓曾經(jīng)說過:“我之所以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n非同樣也如此,韓非站在春秋戰(zhàn)國法家先賢的肩膀上,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
韓非認為,“法”與“術”兩者缺一不可,都是國君進行統(tǒng)治的手段。他認為商鞅注重法,使秦國“國富兵強”。但是不懂得國君使用“術”的重要,沒有“術”來察知臣下的不軌行為,因此國家雖然富強,只是增加了大臣的財富和勢力。
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fā)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重罰”。
韓非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皠荨?,即權勢,政權。他贊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的論點。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法家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思潮的有力回擊,倡導人與人面對法律都是平等的。
人生下來就欠收拾
韓非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tǒng),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他的這些思想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荀子“性惡論”思想,他的“法治”,對付的是人惡性的一面,因為他認為人性本惡,所以就需要去規(guī)范。
人的心理無不“畏誅而利慶賞”,人君的職責就在于利用“刑”、“德”二手,便民眾畏威而歸利。
王圖霸業(yè)自此始
韓非綜合了法家三大思想,以商鞅的法治理論為起點,吸收了慎到的勢治,申不害的術論,并把三者融為一體,建立了一個法、術、勢三者結合的君主專制理論。不僅如此,他還對其政治理論進行了哲學上的論證,從世界觀、歷史觀、人性論上為其學說找到了理論根據(jù),他吸收和改造了老子的辯證法和荀子的唯物主義,發(fā)展了性惡論。
他的政治理論,實際上為秦統(tǒng)一天下,做了理論上的準備,成為此后中國封建主義政治體制的指導思想。就其主體而言,它實是一部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wěn)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的"帝王之學"。
這些帝王之學可謂是撥開了嬴政心中的迷霧,嬴政這些年所做的,不就是《韓非子》中所說的那樣嗎?而且韓非的學說更加系統(tǒng),更加科學,更加先進。如此學說,自然被嬴政奉為治國的法寶。韓非本人自然也受到“始皇帝”的瘋狂崇拜了。
韓非之死
在秦王的想象中,韓非應該是一個羽扇輕搖、滿腹經(jīng)綸的俊逸名士??上В硐牒茇S滿,現(xiàn)實很骨感,見到韓非期期艾艾,說話不利索的真實形象時,頓時偶像的形象如從云端跌入低谷。
雖然對偶像的外觀很失望,但秦王看重的是韓非的才華,對韓非還是予以重任,但是這種信任反而害了他的“偶像”。
雖然是韓非的到來是李斯出謀劃策。但是李斯很忌妒韓非,因為韓非的到來威脅到他的地位。
在秦國東進戰(zhàn)略中,韓非一力主張先對付較為強大的趙國,然后再對付韓國。這一主張正好與秦王本人的想法背道而馳,秦王有些不悅。李斯看到了這點,于是對秦王說:“韓非是韓國公子,最終都要為本國利益著想。現(xiàn)在您不用他,又讓他在秦國長期逗留再回去,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還不如將他除掉?!?/p>
秦王認為李斯說得有理,便把韓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及早自殺。不久秦王有些后悔,派人去赦免韓非,可是韓非已經(jīng)死了。
編輯/言 ?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