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診斷為粘連性中耳炎(ICD-10:H74.1);行手術治療(ICD-9-CM-3:19.3-19.5/20.2/20.4)。
根據(jù)《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喉科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耳鼻喉科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yī)出版社),《中耳炎的分類和分型》(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12年),《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二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年)。①癥狀: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可伴有耳鳴、眩暈等,無耳溢膿病史。②體征:鼓膜完整、內陷,可有不同程度增厚、混濁,萎縮或鈣化斑。松弛部袋狀內陷。重者鼓膜與鼓岬黏膜融合、上皮化。③聽力檢查:傳導性或混合性聽力損失。④顳骨CT掃描:鼓室空間消失,乳突鼓室可存在密度增高影。
根據(jù)《臨床治療指南·耳鼻喉科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耳鼻喉科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yī)出版社),《中耳炎的分類和分型》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12年)。
手術:①鼓室探查+鼓膜切開置管;②咽鼓管球囊擴張。
7~10 d。
①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H74.1粘連性中耳炎疾病編碼。②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2 d。必需的檢查項目:①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②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③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④胸部X線、心電圖;⑤臨床聽力學檢查(包括咽鼓管功能檢查);⑥顳骨CT。
視情況而定:面神經功能測定等。
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15]43號)合理選用抗菌藥物。
入院后3 d。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
術中植入耗材:鼓膜通氣管。
術中用藥:必要時糖皮質激素、非耳毒性抗菌藥物沖洗術腔。
術中酌情行咽鼓管球囊擴張、面神經監(jiān)測。
術腔填塞。
≤7 d。
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根據(jù)病人情況而定。
術后用藥: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15]43號)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傷口換藥。
①一般情況良好,無傷口感染。②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fā)癥。
①伴有影響手術的合并癥,需進行相關診斷和治療等,導致住院時間延長,治療費用增加。②出現(xiàn)手術并發(fā)癥,需進一步診斷和治療,導致住院時間延長,治療費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