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滸傳》是一部在思想、藝術上十分成功的古典長篇小說,它塑造了許多經典人物,這部小說的內容可謂家喻戶曉?!端疂G傳》的悲劇性結局已成為主流觀點,本文從時代趨勢、封建思想、內部分歧幾方面,對其悲劇結局的必然性加以分析,并進行了再思考。
關鍵詞:《水滸傳》 悲劇結局 梁山英雄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義,書中刻畫了諸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如宋江、吳用、武松、魯智深等。全書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前期江湖群雄聚義,中期向忠義過渡,后期被招安鎮(zhèn)壓,最終以失敗告終,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關于《水滸傳》悲劇性的討論很多,筆者認為,其悲劇性結局是必然的,符合歷史事實。
一、《水滸傳》悲劇結局的必然因素
(一)時代趨勢
宋江起義是真實歷史事件,《水滸傳》以此為原素材,經過文學藝術加工 ,最終成書,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經典著作。從真實歷史來看,北宋末年,政治腐敗,皇帝任用秦檜、高俅等奸臣權相,外有金、遼侵擾,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極易被逼造反。宋朝三百多年間,大大小小爆發(fā)了數百次農民起義,論規(guī)模和影響,宋江起義其實并不突出,只是當時其被故事化,在民間廣泛傳播,到施耐庵生活的時期,宋江起義的文學話本已經趨于成熟?!端疂G傳》一書采用真實的歷史背景,大多梁山好漢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由最初的官民矛盾,逐步上升為金、遼與宋朝百姓的民族矛盾。梁山英雄以抵御外敵為先,更符合其“忠義”本色,既要抗擊外寇為國盡忠,又要替天行道保護百姓,最終只能接受朝廷招安??v觀中華幾千年歷史,農民起義多不勝數,但大都以失敗告終,根本原因在于起義缺乏新的生產力,并未形成新的生產關系,缺乏先進的領袖團隊和新的階級力量,以至于在起義后很容易被利用,所以大多時候,農民起義一開始就注定了其悲劇結局。
(二)封建思想
“忠義”思想貫穿全書,不論是作者,還是《水滸傳》中的領袖宋江,在封建社會,都受封建禮教影響極深,往往面臨著艱難選擇。儒家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包含了“仁義”、“忠君”等內容。作者施耐庵是個文人,自幼深受儒家熏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這體現在《水滸傳》中,即梁山英雄逆反重在反貪官污吏,而并非反君主,其逆反只是為了求生存,而并非推翻現朝廷建立新朝。當把忠君思想放大后,招安便成了正當途徑,逆反則為錯。書中的宋江與歷史上真實的宋江有著很大不同,書中的宋江更加文人化,這也更能突顯他思想的矛盾性。宋江非常重視“忠、孝、義”,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步步被逼,上梁山后,他既有反抗斗爭之意,又存妥協(xié)之心,這勢必會影響其行為。從結局來看,顯然“忠君”思想大于一切,宋江想要報效朝廷,光耀門楣,實現自身價值,“義”只是一種途徑,其主要是想通過聚義達到盡忠目的。
另外,小農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也是古代大部分農民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陳勝吳廣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皆是如此。農民階級缺乏長遠眼光和政治頭腦,多數情況下只求生存,梁山勢力短期內迅速壯大,朝廷多次圍剿無果,多處于防御階段。朝廷的招安是強行圍剿無果之后的懷柔圍剿策略,宋江、吳用等人不會不明白,但基于忠君思想以及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他們還是選擇了接受招安,為朝廷效力,但最終反被殺害。
(三)內部分歧
《水滸傳》前六十回著重描寫了梁山群雄之間的“義”,“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場面很多,無論是秀才書生,還是江湖草莽,亦或是曾經為官者,都非常講義氣。但在“聚義廳”改為“忠義堂”之后,梁山內部的意見分歧越來越明顯,宋江主張接受招安,說明他骨子里其實很嫌棄“梁山賊寇”這一稱呼,他想要的是,即便不能流芳千古,也要給后世子孫留個好名聲。然而,對于武松、李逵、燕青、魯智深等人來說,他們的俠義之氣遠遠重于忠君之情,他們不信任朝廷,也沒有入仕為官的抱負,跟隨宋江是因為“義”。當宋江在忠義之間選擇了“忠”時,這些人持反對態(tài)度,以至于組織內部出現多極化的思想,這就可預見其悲劇結局。
二、《水滸傳》結局悲劇性的再思考
從前面分析可知,《水滸傳》的悲劇結局并非偶然,除了上述因素,還包括一些外部因素,如經濟實力、朝廷勢力。隨著梁山勢力壯大,人數增多,經濟來源是個問題,單靠打家劫舍難以養(yǎng)活那么多人,更何況發(fā)展其他方面。朝廷對待梁山勢力的態(tài)度也不同,蔡京、高俅等人主張剿滅,而宿太尉等人提議招安,如果只有第一個選擇,到了被逼無奈的地步,梁山也許會建立新朝,但是存在第二個選擇,梁山好漢們也多了一條出路。
然而,讀者多是站在弱勢群體即梁山英雄的角度思考,難免會心生悲憤。其實完全可以換個角度,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悲劇性。比如,招安之后,梁山英雄擺脫了賊寇身份,朝廷也有撫慰政策,為戰(zhàn)死者立廟,甚至子孫可以承襲官爵。此外,公孫勝、武松、燕青、魯智深等人也選擇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三、結語
總之,梁山英雄與朝廷之間存在嚴重的信任危機,朝廷不可能任由梁山勢力擴大。綜合經濟實力、政治權謀、軍事武力等因素,梁山起義作為宋朝數百次農民起義中規(guī)模很小的一次,勢必難以長期與朝廷抗衡,加上梁山內部的意見存在很大分歧,其悲劇結局難以避免。
參考文獻:
[1]程日同.《水滸傳》人物悲劇結局的再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16,(06):6-10.
[2]尉紅梅.淺析《水滸傳》的招安悲劇結局[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07):109-110.
[3]李鵬.《水滸傳》悲劇性結局引發(fā)的思考——淺析“水滸英雄”招安的內部環(huán)境[J].新一代月刊,2013,(02):127.
(作者簡介:陳奕漩,浙江省瑞安中學,高中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