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清
乳腺膿腫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該疾病常見于產后哺乳期女性, 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該疾病是由急性乳腺炎遷延不愈導致。以往臨床上治療乳腺膿腫一般采用傳統(tǒng)的切口引流法, 但該方法存在傷口難以愈合、復發(fā)率高等問題, 急需探尋一種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1]。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 超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有研究發(fā)現(xiàn)[2],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乳腺膿腫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對乳腺膿腫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收治療的50例乳腺膿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25例。觀察組年齡20~41歲, 平均年齡(32.34±6.26)歲;病程4~19 d, 平均病程(10.24±4.55)d。對照組年齡20~42 歲 , 平均年齡 (32.47±6.19)歲 ; 病程 3~18 d, 平均病程(10.52±4.84)d。所有患者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且排除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患有嚴重疾病以及精神障礙、語言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切口引流法治療。在明確患者的乳腺膿腫部位后, 通過采用放射狀、乳暈旁、乳房下皺襞切口,將其切開為2~5 cm, 隨后采用止血鉗鈍性將膿腔打開, 讓膿液引流。再用食指鈍性將膿腔打開分離, 使其成為單腔, 使用紗布對其進行擦拭, 同時放入碘伏紗條進行填塞引流。在手術完成后2 d進行換藥, 一直到患者膿腔愈合為止[3]。患者住院后3個月進行預后情況的隨訪。
1.2.2 觀察組 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患者采取側臥或平臥位, 應用超聲檢查患者病灶大小、位置、內部回聲情況并做好記錄。選擇穿刺點時, 需要按照膿腔較低且距離體表較近的部位。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 對其局部進行麻醉, 在超聲引導下采用空針穿刺膿腫, 成功穿刺后將膿液抽吸干凈, 然后采用生理鹽水與甲硝唑溶液對膿腔進行反復交替沖洗, 直至清洗液顯示清亮為止, 并且將抽出的所有膿液進行檢查。若患者為多發(fā)膿腫, 可采用一點向多方向進行穿刺, 或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處理[4]。患者住院后3個月進行預后情況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切口愈合時間、切口紅腫消退時間、切口換藥次數(shù)、疼痛評分)和預后情況(乳頭感覺障礙、乳漏、手術切口瘢痕>2 cm、術后復發(fā)、術后恢復哺乳)。疼痛評分采用國際通用疼痛評分量表對患者疼痛進行評分, 其中疼痛難忍為10分, 無痛為0分, 分值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強[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切口愈合時間、切口紅腫消退時間分別為(12.71±2.57)、(3.87±0.63)d, 均短于對照組的(15.38±3.22)、(4.43±0.80)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40、2.750, P<0.05);觀察組的換藥次數(shù)為 (2.02±0.63)次 ,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3.14±2.17)次,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606, P<0.05);觀察組的疼痛評分為(1.28±0.3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2±1.38)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837, P<0.05)。
2.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乳頭感覺障礙、乳漏、手術切口瘢痕>2 cm、術后復發(fā)分別為0、0、0、1例(4.00%), 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例(16.00%)、4例(16.00%)、10例(40.00%)、6例(24.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48、4.348、12.500、4.153, P<0.05);觀察組術后恢復哺乳為21例(84.00%), 明顯多于對照組的8例(32.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3.875, P<0.05)。
乳腺膿腫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 主要是由于乳腺導管阻塞使得乳汁難以排出, 細菌沿著乳腺管進入乳房組織繼而引發(fā)炎癥反應[6,7]。在對乳腺疾病進行治療時, 需要盡可能的保證患者乳頭、乳暈以及乳形態(tài)的完整性, 降低患者術后的精神壓力。乳腺膿腫一般多發(fā)于產后3~4周的婦女,主要是由于其乳頭凹陷引發(fā)的感染, 情況嚴重時會導致患者乳房組織出現(xiàn)大量壞死的情況, 對患者之后哺乳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8,9]。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切口引流法治療乳腺膿腫, 其能夠完全清除乳房組織內的膿液,但該治療方法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 如乳房組織破壞較嚴重、術后需要進行多次換藥、傷口難以愈合、復發(fā)率高等,而且乳房部位神經末梢分布較密集, 患者疼痛感劇烈, 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哺乳。隨著醫(yī)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現(xiàn)今治療乳腺膿腫的方式較多, 包括西藥治療、中藥治療、手術治療、穴位按摩、食療等。近幾年乳腺膿腫的發(fā)病率在不斷上升, 被眾多學者重視, 而超聲檢查技術在臨床上對乳腺疾病的常規(guī)檢查及診斷應用越來越廣泛, 其能夠有效準確地對患者的膿腫位置、大小以及數(shù)量進行判斷, 同時還能夠對其膿腫與周圍乳腺組織的關系進行提示。有研究表明[10], 治療乳腺膿腫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 與傳統(tǒng)切口引流法相比, 具有操作簡單、療程短、患者痛苦小、乳房保持完美、療效更佳等優(yōu)點。本研究分析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對乳腺膿腫治療的臨床效果, 結果表明,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預后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乳腺膿腫, 具有切口小、患者治療及預后時疼痛感較輕, 并且還能有效地恢復患者哺乳及乳頭感覺的優(yōu)勢。此外, 超聲還能對乳腺膿腫位置進行可視性操作, 為穿刺針以及沖洗針進入乳腺腔內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 對乳腺膿腫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且術后復發(fā)率較低, 患者哺乳功能以及乳頭感覺恢復情況良好, 同時還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