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晉生
(山西省運城市中醫(yī)醫(y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咳嗽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其病名最早見于《內經》,并對咳嗽的病因、癥狀、證候分類及病理轉歸做了較系統(tǒng)的論述。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氣所病……肺為咳?!薄端貑枴た日撈吩疲骸捌っ仁苄皻?,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倍斢诜剿幹委熣?,先見于《傷寒雜病論》,且在很多章節(jié)條文中論及,有其獨到之處,現(xiàn)擇其要而探之,以供同道參考。
1.1 湯證條文 《傷寒論》第35條云:“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1.2 組成及用法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兩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1.3 病機 風寒束表,肺失宣降。
1.4 湯證脈證 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1.5 配伍特點 麻黃配桂枝解表發(fā)汗,宣達肺氣,溫通經脈力強;麻黃配杏仁,宣降肺氣,增強止咳平喘之效;炙甘草調麻黃、杏仁之宣降,緩麻黃、桂枝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
1.6 臨床應用 原湯證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為要?,F(xiàn)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咳嗽吐痰,痰白質稀亦佳,臨證不受有無發(fā)熱所限。若外感風寒較輕,可去桂枝,加生姜以宣肺解表;若咳甚而痰多稀者,加炒紫蘇子、法半夏、茯苓、橘紅以增強祛痰止咳之功;若陣咳而氣急者,倍用炙甘草,加重劑炒白芍以緩其急;若兼口渴心煩者,加生石膏、魚腥草以清里熱。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麻黃湯具有發(fā)汗、解熱、抗炎、止咳、平喘、抗病毒、抗低體溫、調節(jié)免疫功能等作用。
1.7 注意事項 咳而體虛或咳而汗出者,均非本方所宜。在臨證時使藥性與藥理相結合,以達到增效除弊的目的。本方君藥麻黃含有麻黃堿,有收縮血管及升血壓的作用,故高血壓病和心臟病患者慎用。
2.1 湯證條文 《傷寒論》第18條云:“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2.2 組成及用法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3 病機 風寒襲表,營衛(wèi)不和,喘息誘作。
2.4 湯證脈證 發(fā)熱惡風,汗出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緩。
2.5 配伍特點 桂枝配芍藥散邪斂汗,調和營衛(wèi);生姜伍大棗益脾暢胃,益營助衛(wèi);炙甘草益氣和中,合桂枝、生姜辛甘化陽以扶衛(wèi),合芍藥、大棗酸甘化陰以助陰;加炙厚樸、杏仁降氣平喘。諸藥相伍,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降氣平喘,表里兼治。
2.6 臨床應用 本方既可用于宿有喘疾,而外感風寒出現(xiàn)發(fā)熱惡風,汗出而喘,舌淡苔薄白,脈浮緩之證候,又可用于年老體虛易感冒、咳嗽、痰白質稀者,若合用玉屏風散則效果更佳。對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外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用之療效更佳?,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發(fā)汗解熱、抗炎鎮(zhèn)痛、抑制病毒、鎮(zhèn)咳、祛痰、平喘、調節(jié)腸道和免疫功能及心肌血流等作用。
3.1 湯證條文 《傷寒論》第63條云:“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p>
3.2 組成及用法 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棉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3.3 病機 熱邪壅肺,肺失宣降。
3.4 湯證脈證 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滑而數(shù)。
3.5 配伍特點 麻黃配重劑石膏,溫寒相制,宣通肺氣而不助熱,清泄肺熱而暢表;麻黃伍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氣和中,與麻黃相合,散邪而不耗氣;炙甘草與石膏相配,甘寒生津,清熱不傷中。藥雖4味,但配伍嚴謹,為清宣肺氣、止咳平喘之良劑。
3.6 臨床應用 本方為清泄肺熱之要方。其辨證要點為咳嗽,痰吐色黃,口干口渴,舌質紅,苔微黃,脈浮數(shù)。但筆者用于治療熱邪壅肺之咳嗽亦佳。若高熱汗出者,重用石膏;若無汗而惡寒者,加紫蘇葉;若無汗而咳者,麻黃與石膏的用量比例宜為1∶3;若汗出而咳者,石膏用量可5倍于麻黃;若咳嗽痰黃稠者,加瓜蔞、魚腥草、浙貝母;若口渴甚者,加知母、蘆根;若身熱、微惡風寒及咽喉腫痛者,為外感風熱,邪在肺衛(wèi),宜加桑葉、金銀花、牛蒡子等;若咳嗽氣促,高熱煩渴,胸痛,吐膿痰(大葉性肺炎)者,宜合用千金葦莖湯加魚腥草、桔梗、連翹、浙貝母等。魚腥草治療肺部感染療效快,肺部陰影平均吸收時間短,是臨證治療黃痰、膿痰的必用之品。本方藥僅4味,但若能根據熱邪壅肺的輕重、咳嗽的特點進行靈活加減,收效顯著?,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主要有鎮(zhèn)咳、祛痰、平喘、解熱、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變態(tài)反應、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4.1 湯證條文 《傷寒論》第40條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p>
4.2 組成及用法 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尖)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4.3 病機 風寒外束,水飲內阻。
4.4 湯證脈證 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嗽,喘息,痰多色白而稀,口不渴,苔白滑,脈浮緊或弦滑。
4.5 配伍特點 本方辛溫發(fā)散,兼化寒飲,佐制酸收。方中以麻桂相合,外散風寒,宣肺止咳;干姜、細辛、半夏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佐以五味子、白芍與諸藥相伍,散中有斂,剛柔并濟,無耗氣傷津之弊;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于辛散酸收之間,與白芍合用可緩其咳喘之急(緩解支氣管痙攣)。
4.6 臨床應用 以下3種情況均可運用:①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嗽,喘息,痰多色白而稀,苔白滑,脈浮緊;②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惡寒,苔白滑,脈浮緊或弦滑;③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苔白滑,脈弦滑。若表證不明顯,易麻黃為蜜麻黃,加炒苦杏仁;咽癢者,加蟬蛻、防風;心悸者,去麻黃,加紫蘇葉、茯苓;痰多胸滿者,加陳皮、茯苓、苦杏仁、厚樸;咳喘而煩躁者,加石膏(即小青龍加石膏湯);合并感染明顯者,加魚腥草、金銀花。另外,本方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亦佳,臨證若加蒼耳子、辛夷、蟬蛻則取效更捷。
5.1 湯證條文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6條云:“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p>
5.2 組成及用法 射干十三枚,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5.3 病機 痰飲郁結,肺氣上逆。
5.4 湯證脈證 咳嗽氣急,胸膈滿悶,喉中痰鳴,痰多清稀,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浮緊或弦滑。
5.5 配伍特點 麻黃宣肺氣,射干開痰結,干姜、細辛、半夏、紫菀、款冬花溫散寒飲,除痰降氣,佐五味子斂肺氣,大棗養(yǎng)脾胃,以防諸辛散溫燥之劑耗氣傷津。諸藥配伍,使痰去氣順,咳止痰鳴除。另外,在此引《漢藥新覺》郭若定之說,供大家參考。郭師在研究該方時提出:射干刺激喉頭氣道黏膜,起到弛緩作用,同時促進其分泌物增多,因而瘀血減少,腫脹消退,使呼吸順暢,故用于扁桃體炎、氣道腫脹、食道腫脹的治療;紫菀為鎮(zhèn)咳藥,能緩解氣道痙攣,有祛痰功效,而無麻痹作用,新咳、久咳、虛咳、實喘均可用;款冬花能緩解支氣管痙攣,輔助呼吸機增強作用,使呼吸深長,對肺臟衰弱、祛痰無力者有效??傊?,射干可消除氣道腫脹,稀釋痰液,有利于排痰;紫菀可緩解氣道痙攣,祛痰不拘新舊;款冬花除了緩解支氣管痙攣外,尚可加強排痰力。3藥合用,相得益彰。
5.6 臨床應用 本方主要用于支氣管哮喘,對于減輕其癥狀,能起到較好的療效,但不易根除。前人對哮喘病提出“在上治肺,在下治腎,發(fā)時治上,平時治下”的原則。若痰多氣急,咳喘不能平臥,舌苔厚膩者,合用三子養(yǎng)親湯加厚樸、苦杏仁、桑白皮等;若為外感風邪觸發(fā),起病急者,加入祛風解痙劑,如蟬蛻、僵蠶、地龍等;若哮喘緩解,當重視治本,如以肺脾氣虛為主者,以麻杏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如以腎虛為主者,以麻杏都氣丸為主治療。
6.1 湯證條文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8條云:“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6.2 組成及用法 厚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6.3 病機 風寒犯肺,飲郁化熱。
6.4 湯證脈證 咳嗽喘逆,喉有痰鳴,痰吐黃白,胸滿煩躁,舌苔微黃膩,脈浮。
6.5 配伍特點 厚樸麻黃湯為小青龍加石膏湯之變方,以厚樸、苦杏仁、小麥易桂枝、芍藥、甘草。方中麻黃、苦杏仁、石膏合用宣肅肺氣,止咳平喘,清熱除煩;半夏、干姜、細辛同伍以溫肺化痰飲,降逆止咳喘,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理;佐五味子斂肺止咳,以防他藥辛散太過;重用厚樸行氣燥濕除滿,降逆止咳平喘;小麥養(yǎng)正氣,安中除熱。諸藥合用,共奏宣肅肺氣、止咳平喘、清熱除煩之功。
6.6 臨床應用 本方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痰飲化熱阻肺及外兼風寒者效佳。
7.1 湯證條文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9條云:“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p>
7.2 組成及用法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7.3 病機 肺胃陰虛,咳逆上氣。
7.4 湯證脈證 咳嗽痰黏,咽喉干燥,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
7.5 配伍特點 方中重劑之麥冬,養(yǎng)肺胃之陰,兼清虛熱;人參、甘草益氣生津,健脾補肺;粳米、大棗養(yǎng)胃生津,佐少量半夏下氣化痰。如此,則柔中有剛,潤燥相濟,以潤為主,主從有序,健脾養(yǎng)胃而補肺。諸藥共奏滋養(yǎng)肺胃、下氣化痰之功。
7.6 臨床應用 原方乃為肺胃陰傷氣逆之肺痿而設,可用于肺陰不足、氣火上逆之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炎等疾病。若火逆甚者,加淡竹葉、生石膏;陰傷重者,加沙參、玉竹;咳嗽較劇且痰黏難咯者,加桑葉、苦杏仁、川貝母、天花粉。
綜上所述,仲景治外感咳嗽,分寒熱,重辛散,伍肅降,顧正氣;治痰飲咳嗽,主宣發(fā),重溫化,兼酸收,護津氣,化郁熱,佐清解;治肺痿咳逆,重養(yǎng)陰,佐燥劑,主從有序,補中土,生肺金,體現(xiàn)了治咳非獨于肺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