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梅 喬敬華
(丹東市中醫(yī)院內(nèi)二科,遼寧 丹東 118000)
肢體癱瘓是腦梗死的一種常見癥狀,筆者選取腦梗死肢體癱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探討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取得不錯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肢體癱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腦梗死肢體癱瘓的診斷標準,且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肢體癱瘓者,排除合并有嚴重肝腎不全者,排除無法進行隨訪者。根據(jù)隨機原則及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60例)和觀察組(n=6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50~80歲,平均(61.14±4.16)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50~80歲,平均(61.18±4.19)歲。對照組及觀察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單用針刺治療,針刺法選用醒腦開竅針刺法進行治療,主穴選擇內(nèi)關穴、人中穴,直刺0.5寸,在雙側同時以捻轉法進行針刺,針刺頻率為60次/分,選取水溝穴,針尖方向向鼻中隔斜刺0.5寸,以雀啄法進行針刺,針刺頻率為200次/分,針刺時以患者的眼球濕潤度為宜[1]。配穴選擇太沖、丘墟、懸鐘、足三里、上八邪、中渚、外關、手三里、曲池、下極泉、肩髎、肩髃、陽陵泉、三陰交、委中、合谷、臂中、尺澤穴,患側上肢選擇尺澤穴、下極泉穴、臂中穴直刺1寸,以提插法進行針刺[2]。隔天1次,15次為1個療程。觀察組予以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針刺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康復訓練方法如下:采用Bobath法進行訓練,并通過平衡反應及自發(fā)性姿勢反射以調(diào)節(jié)患者的肌張力,并誘發(fā)分離運動,待患者可離床后,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起立訓練、平衡訓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更衣、使用廁所、梳頭、下床等日常生活行為能力訓練。
1.3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情況。Barthel指數(shù)、簡式Fugl-Meyer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均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其中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百分數(shù)、(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檢驗、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分別為(30.11±3.14)分、(30.13±3.21)分;簡式Fugl-Meyer評分分別為(40.82±3.35)分、(40.80±3.37)分;經(jīng)t檢驗,治療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shù)、簡式Fugl-Meyer評分比較,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分別為(45.58±3.49)分、(61.29±3.84)分;簡式Fugl-Meyer評分分別為(51.44±4.04)分、(63.32±4.86)分;經(jīng)t檢驗,治療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shù)、簡式Fugl-Meyer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均有P<0.05。
腦梗死患者的中樞系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重塑性,通過鄰近功能完好的神經(jīng)元可達到代償?shù)淖饔?。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治療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shù)、簡式Fugl-Meyer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的神經(jīng)反射,并能有效調(diào)節(jié)機體的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維持運動器官的功能。而針刺可有效降低機體的肌張力,并能有效解除患肢的痙攣狀態(tài),對肌力的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醒腦開竅針刺法可改善腦循環(huán),糾正血流動力學,并起到運行氣血,疏通經(jīng)絡,進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運動功能[3]。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肢體癱瘓患者中施以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