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萌
一、朦朧詩的產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摒棄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借鑒一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在詩作中更多注重個人內心感受的抒發(fā),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
朦朧詩的代表詩人有食指、北島、顧城、舒婷等。朦朧詩的代表作有:食指的《相信未來》、北島的《回答》、《一切》;顧城的《一代人》《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舒婷《致橡樹》、《神女峰》等等。
二、朦朧詩流行與現代人的精神狀況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汽車、地鐵、高樓大廈、因特網等一切高科技的結晶在滿足人們各種消費欲望的同時,并沒有緩解人的精神處境,相反,快速發(fā)展的經濟對現代人的精神心里構成巨大的壓力。而朦朧詩因其鮮明的個人主義精神的表達、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等特點給現代人帶來了精神慰藉,使他們擺脫了暫時的“心理困境”,這就不難解釋“朦朧詩”流行的原因了。
(一)在焦慮中尋求平靜
在日益強化的生存壓力面前,現代人倍感焦慮、孤獨。
北島的《日子》:“用抽屜鎖住自己的秘密,在喜愛的書上留下批語,信投進郵箱,默默地站一會兒,風中打量著行人……”,喚醒了人們對慢生活的回憶。
人類有趨利避害的本性。盡管憧憬著遠方的美景,多數人還是選擇維持現狀,維持一個勉強生存的狀態(tài),沒有勇氣打破現狀迎接不可預知的挑戰(zhàn),偶爾驚坐起不甘心自己的平庸。溫水煮青蛙,到最后不甘心也消失,只剩自我安慰平凡可貴。故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無疑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逃避焦慮的情境。 (二)在理想世界中孤獨 拍了《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不堪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自殺身亡,海子之死大抵也是如此。在法大,海子的脾氣是出了名的固執(zhí)。雖然已經工作了好幾年,但他一般不參加學校和系里組織的會議和活動,這就意味著他只能拿到每個月的基本工資,而獎金等統(tǒng)統(tǒng)扣除。海子不在乎這些,他自認為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與世界格格不入,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卻被現實扇了巨大耳光。
當現代人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這一份“孤獨感”油然而生,也就無怪乎海子“孤獨不可言說”的詩句會在朋友圈里轉發(fā)不斷了。
(三)在現實世界中渴望共鳴
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僅僅兩句卻道出了青年人對真理強烈追求的心聲。十年浩劫,黑夜漫漫,在沒有星斗、月光和陽光的日子里,渴求光明的心卻是一直跳動著。
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食指的《相信未來》“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表達了詩人堅信未來光明的不屈的信念和對真理的探索精神。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海子的這句詩成了新一輪的“微博名句”。這句詩確實讓人產生對生命的珍惜,也給人活著的力量。
現代人渴望被理解認同,渴望與現實世界產生共鳴。
“朦朧詩”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慰藉”,卻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許多曾經鋒芒畢露的年輕人已被打磨成圓石?!胺鹣怠?、“喪文化”之類流行語是一面巨大的鏡子,反映出他們的疲憊與頹廢。人與自己內心世界的疏離,表現出信仰、理想及自我反思能力的喪失。精神的喪失,引起自我肯定的坍塌,從而生命中一切積極的、向上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動機、動力幾乎全被瓦解。剩下的只有無法排遣的軟弱、孤獨、空虛、絕望,表現出來的癥狀便是精神的孤獨,反映出的便物質豐富虛掩下的“精神匱乏”。
三、探索擺脫精神困境的新途徑
精神的焦慮、孤獨對人的影響是毀滅性的。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時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的總體品質,實現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全發(fā)展尤為重要。堅定樹立科學的理想信仰,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不斷豐富內心世界,是減少心理痛苦,理性追求幸福的絕佳途徑。
(一)以“中國夢”為依托,加強對中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導
“中國夢”既是一個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也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的夢想?!爸袊鴫簟钡倪m時提出為缺乏信仰和夢想的青年一代點亮了精神燈塔。
(二)引導主流的幸福觀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皧^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要幸福就要奮斗”“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用簡單、直接、樸實、生動的“奮斗幸福觀”,為現代人指引了方向。
(三)凈化網絡,搶占網絡宣傳的“陣地”
微時代改變了現代人原有生存環(huán)境和行為方式,微平臺言論自由、思想活躍,要培養(yǎng)健康的互聯(lián)網新媒體公共領域,牢固樹立網絡陣地意識,對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進行積極的正確輿論引導;要充分發(fā)揮網絡流行語“正能量”的積極作用,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強化核心價值觀引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落地生根。
(四)營造和諧、高尚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對學生品質、行為和健康成長發(fā)揮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在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活動時,盡量安排相關老師參與其中,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鼓勵,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體驗,共同分享受,從而建立起健康、和諧、高尚的校園文化。
(五)重視家風建設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為生活所迫離開家庭遠赴外地工作、求學的人日益增多,造成家庭成員長期分離,長輩對子女的教育、影響日漸弱化,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使得家風傳承難以實現。因此,要高度重視家風的宣傳教育,使每一個家庭充分認識良好家風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覺傳承優(yōu)良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