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宗林
(四川省達州中醫(yī)學校,四川 達州 635000)
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在臨床上是非常罕見的,作為一種間葉性腫瘤,其組織學特征表現(xiàn)為圍繞血管生長、上皮樣瘤細胞豐富,但是關于其良惡性的判斷,目前臨床上還沒有明確的判定標準,這也導致存在誤診率比較高的問題,探究其臨床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本文就主要對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臨床病理特征予以簡單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例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患者,均為女性,年齡43~52歲,平均年齡(47.6±1.2)歲,其中有2例患者出現(xiàn)了陰道異常出血,另外1例患者是在剖宮產(chǎn)中偶然發(fā)現(xiàn)。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在手術完成之后,對所有患者開展免疫組化染色檢查及常規(guī)組織學檢查。應用10%的甲醛對切除組織進行固定處理,注意做到多處取材,應用石蠟進行包埋處理,常規(guī)切片,放置于HE染色鏡下進行觀察。為所有患者開展免疫組化染色檢查,所應用到的抗體有Desmin、CK、EMA、CD10、SMA、HMB-45。
1.3 觀察指標:觀察組記錄患者的常規(guī)組織學檢查結果及免疫組化染色檢查結果。陽性的判斷標準為腫瘤細胞中能夠看到棕黃色顆粒,反之則為陰性。
腫瘤細胞表現(xiàn)為上皮樣,胞質(zhì)透明,染色質(zhì)疏松,部分能夠看到清楚的核仁。存在較為豐富的間質(zhì)血管,并且大多數(shù)是裂隙狀或者是網(wǎng)狀分布,能夠看到其外周圍繞有豐富的瘤細胞,間瘤細胞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團塊狀或者是條束狀分布,存在血管壁透明變性現(xiàn)象,間質(zhì)中也存在比較多的透明變性嗜酸性物質(zhì)。病理診斷結果為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免疫組化檢查結果為:EMA陰性、CK陰性、CD10陰性、Desmin陽性、SMA部分陽性、HMB-45陽性。
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一般是發(fā)生于年齡為40~74歲的女性,一般情況下是發(fā)生于宮體,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或者是痛經(jīng)[3]。及時為患者做出準確的診斷,并給予其有效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臨床上還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這也加大了其臨床診治難度,探究其病理特征,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力參考依據(jù)是非常必要的[4]。在患者臨床診斷過程中,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沒有明顯的影像學特征性改變,要將其與其他類型的腫瘤進行鑒別,病理學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依據(jù),比如:與低度惡性子宮內(nèi)膜間質(zhì)肉瘤鑒別時,其腫瘤細胞存在子宮內(nèi)膜間質(zhì)細胞樣分化,并且HMB45陰性、CD10陽性,可以將這些特征作為鑒別依據(jù);與透明細胞癌鑒別時,其腫瘤細胞周圍不存在圍繞血管的排列結構,并且免疫組化檢查結果顯示,SMA陰性、HMB45陰性、EMA陽性、CK陽性,可以將這些特征作為鑒別依據(jù);在與上皮樣平滑肌腫瘤鑒別的過程中,雖然二者的組織學上細胞相似,但是上皮樣平滑肌腫瘤不存在相應的血管癥狀,沒有腫瘤細胞圍繞薄壁血管巢狀或者是片狀排列的特點,其免疫組化檢查結果顯示,Desmin陽性、HMB45陰性可以作為參考依據(jù)[5-6]。在為患者作為明確的診斷之后,應根據(jù)其實際情況為其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開展治療,本文中所選3例患者,均在開展手術治療后存活,其中2例實施全子宮切除術,另外1例實施單純腫瘤剜除術治療,總的來說,結合已有的臨床經(jīng)驗及所查閱的文獻資料,只要患者臨床診斷準確,并且所采用的治療方案合理,通?;颊呤悄軌蛉〉昧己玫念A后效果的,但是也有一些病例存在復發(fā)或者是惡性病變情況,但由于本文所選取病例數(shù)量較小,對于轉移、復發(fā)患者的臨床情況還有待進一步開展研究。本文所得研究結果與結論也與朱崢艷在《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臨床病理分析》中的研究結論相一致[7]。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通過對3例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腫瘤是由嗜酸性變性或者是胞質(zhì)豐富透亮的上皮樣細胞巢圍繞薄壁小血管組成,并且小血管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玻璃樣變;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發(fā)現(xiàn),患者均存在CK陰性,Desmin、SMA、HMB-45部分陽性。由此可見,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具有特殊的病理學特征,組織學檢查及免疫組化染色檢查對于其臨床診斷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