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老師
明朝皇帝的伙食很難吃。
為什么呢?
因為做的人手法簡單粗暴。明朝皇帝有專門的食堂,叫光祿寺,位列明朝四大不靠譜之一: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yī)院藥方。吃到后面把朱元璋給吃煩了,直接炒了光祿寺的魷魚。不吃他們家的飯了,那誰做飯喂飽皇帝呢?
太監(jiān)上!
還真別說,太監(jiān)做菜就是講究,主管單位是東廠,業(yè)務搞得不錯,武能當特務,文能燉靚湯。
后面的明朝皇帝不像創(chuàng)業(yè)一代那么省,吃得就多起來了,據(jù)《明會典》記載一年得吃個兩萬頭二師兄,走地雞得干掉四萬只。是不是全進了皇帝的肚子,那就不知道了。
但總的來說,花樣不多。不過,明朝的皇帝胖子多,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就是大胖子,還有明仁宗朱高熾等。
為啥呢?可能是缺乏運動的原因。
相比較而言,唐朝皇帝不胖。那時候尚武,皇帝都要會騎射,沒事還打馬球。宋朝皇帝也不胖,宋朝皇帝要蹴鞠呢。清朝皇帝也不胖,為什么?每年定點要打獵。
我們再說說清朝的滿漢全席。這個滿漢全席是清軍入關之后才學會的,跟誰學的呢?
跟漢人學的,而且是跟江南的人學的,準確說是跟江南的官老爺們學的。
當時的江南美食特別多,現(xiàn)在說食在廣州,以前可不是,以前是食在江浙,食在揚州。當時有京官下來視察工作,其中有滿人高官也有漢人高官,揚州這個地方的人就開始琢磨了,上什么菜,領導滿意呢?最后就弄了一個滿漢皆有的大宴席,菜品不下百種。京官吃了感覺不錯,回去一說道,皇帝也知道了,清朝皇帝自個也老下江南,來一趟吃一頓。也就把揚州這個菜譜給學會了,然后就拿到北京去搞,就此成了聞名天下的滿漢全席。
我們說清朝皇帝吃東西,那菜品就多了,馬馬虎虎也有數(shù)十種,多的上百種,那么清朝皇帝吃飯有什么講究呢?
一是講究不許勸,下面的宮女不許勸菜,更不許夾菜,皇帝吃啥自己挑。有時候,近百道菜做上來,可能有的沒動就下去了。
另外,就是再好吃的菜,每樣最多夾三次。這為了防止挑食,而且吃過一次,要隔好長一段時間再上,這是怕皇帝養(yǎng)成刁嘴,只吃愛吃的數(shù)樣。這對健康當然是有好處的,所以,清朝皇帝胖的不多,這也是原因之一。
再聊聊清朝的貴族們,他們有的并不是太富,但在吃上,也是有機會的,比如皇家每年都要搞十來次大宴。這些八旗子弟平時也沒機會吃這么多好吃的。一下這么多菜,一道菜吃一口也吃不完啊。那怎么辦?他們有一種道具叫喉撣,專門搔喉嚨的撣子。吃得太飽時,就拿這東西撓一下,哇哇吐一下,清理一下庫存,就可以繼續(xù)吃了。
為了一點吃食,他們也真是太拼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