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一首歌曲流行了,大體有四種現(xiàn)象:第一就是不斷被改編成各種演唱或器樂表現(xiàn)形式。第二就是容易被相聲或者小品乃至于大家開玩笑將其進行“惡搞”改詞。第三就是你聽到被民工們無心地隨意地哼唱。到我家來進行維修的水工,低頭彎腰在工具袋里尋找扳手的時候不經(jīng)意溜達出一句“?;丶铱纯础钡男≌{(diào)兒,說明:這首歌兒已經(jīng)成了。說到第四,那就是隨著歌曲的流行,其中的某一兩句歌詞被人們乃至于高層政要在講話稿中引用了。
曾經(jīng)在青歌賽當評委作為現(xiàn)場點評,本人曾經(jīng)有個發(fā)言,后來在社會科學出版社的一次座談會上,本人又重申了這個觀點:一個條件非常的民歌手,發(fā)現(xiàn)之后,收在門下,經(jīng)過幾年“科學方法”的訓練,就完全變成了流水線上一模一樣的罐頭歌手。
這就納悶了: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曾經(jīng)縈繞于我們耳邊的口號是:向民間學習,拜民間為師??墒?,不知道是在什么時候來個天地倒置,一下子怎么就變成了以自己為師,來指導民間了呢?你到底具有什么資格呢去指導民間?
我們的歌詞可不能忘記:向民間學習,拜民間為師。
手機微信里公眾號忽然火了起來。于是,寫歌詞的也不少使用了這個傳播利器。不時發(fā)上來自已的詞作或者文章。但有些公眾號打開一看就立馬放棄不看了,為啥呢?
一是太冗長,二是太龐雜。音頻、視頻、圖片、證書等等之類什么都有,簡直就像一個縣城里的雜貨鋪似的。為啥呢?
沒有鑒賞能力,缺乏美學品味?;具€是屬于街道居委會布置辦公室的水平。是個照片就往上貼,是個錦旗就往上掛??茨枪娞柪锞筒畎呀Y婚證和獨生子女證都擺上了。為啥呢?
維納斯啥也不戴,還斷了半條胳膊,維納斯還是美神。你就是再描眉打眼,再配滿寶飾。結果還是個三仙姑。為啥呢?
現(xiàn)在公眾號時髦了。但是不能什么東西都放進去。不能大燴菜,不能一鍋亂燉。把所有的假飾品都戴在身上,那不過就是個三流妓女。藝術最高級的境界就是:簡潔,純粹,準確。
有人在微信里曬出韓美林八旬得子的花邊新聞。就我本人來看韓美林的畫品并不是很不高的。因為,他畫品的格局是在一個“趣”字的層次上,而最高的層次應該是在“拙”字上。所謂的大巧若拙,就是這個道理。不妨去看一下八大山人之一朱耷的繪畫作品,不用我說,自然就會明白的。
再打個比方:這就像一個孩子畫了一個圈兒,雖然不太規(guī)則,但孩子畫的是心中的太陽。而一個老人也畫了一個圈兒,同樣不太規(guī)則,同樣老人也是畫的心中的太陽。兩者之間對于“太陽”的感知,境界可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趣”與“拙”層次的區(qū)別。我們寫歌詞的道理同樣如此。
有人寫了一首關于牡丹的歌詞,其中內(nèi)容排列了諸多類似于“牡丹二十四品”的所謂常識。于是很多人積極點贊,說是,不僅讀到了一首好詞,同時還增長了不少知識。這話一出口,其實就把自己的缺陷問題暴露出來了。
歌詞中的一句“二十四品”怎么能達到增長學問呢?如果真的有求知欲的話,還是應該去認認真真讀一下歐陽修的《牡丹二十四品》原文為好。歌詞是唱給大眾的,他們是大眾品。所以說,從寫到讀,全都是誤區(qū)。
喬羽老爺子曾和我說,他的《牡丹之歌》這首歌詞,范增最喜歡其中“有人說你富貴,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這句。因為,范增把自己早年的坎坷融進去了。而艾青卻最喜歡歌詞“百花叢中最鮮艷,眾香國里最壯觀”這一句,艾青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寫照。因此,去掉自己還在似懂非懂弄清似是而非的裝飾,這才是品。
由于做歌劇的編劇,自然就研究劇本。除此之外,就是觀看從電影到戲劇的各種經(jīng)典作品。于是從《鋼鋸嶺》到《杜麗娘》場景設計到矛盾沖突到節(jié)奏處理等,都認真學習分析。當重新觀看電影《柳堡的故事》之后。感悟頓時由生:從今天的角度來講,影片的故事已經(jīng)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但是,影片中的那個年代珍貴的藝術質(zhì)樸,卻是永遠也找不回來了。我們的歌詞創(chuàng)作是不是也是這樣?
現(xiàn)在“文化自信”可真的是個熱詞。大會小會各種會,高人凡人各種人,張口閉口凡開口,幾乎都嘴上掛著要文化自信。我倒要想了:其實我們一直很文化自信,如果沒有文化自信,我們的京劇藝術是怎么傳下來的呢?
本人覺得,作為文化藝術領域的從業(yè)者以及領導者,不是需要文化自信,而是需要文化自責。想一想,從十八大到十九大,已經(jīng)五年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可是諸多文化機構、諸多從業(yè)人員,居然到現(xiàn)在連一首像樣的“中國夢”都沒寫出來。還不該自責嗎?
再說的透徹一點:你連文化都沒有,怎么個自信?
眼睛仁仁想你哩,頭發(fā)稍稍想你哩,舌頭尖尖想你哩,渾身上下想你哩。這是本人在陜北安塞采風時,聽到主管文化旅游的一位副縣長隨便說出的幾句民歌。再看我們那些女人想男人或男人想女人的所謂的愛情歌詞,和我們的人民比起來,那簡直差遠了。
這些作品沒有署名,這些作者沒有文化。可正是這些所謂沒有文化的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卻讓我們這些所謂有文化的人無法匹敵,你不服不行。我們真的是寫不過他們。
對于年輕人的審美,本人的態(tài)度是:絕不排斥。反過來,倒覺得年輕人故意來摹仿我們和迎合我們,如此卻使他們的作品顯得言不由衷而不可愛了。比如,?主旋律的歌詞創(chuàng)作,其中很多作品的失敗,最大弊端就是事先自己心里按照官方政治理念的要求有了預設,加上對前輩老師們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概念化模仿與迎合,于是寫出來歌詞,肯定就是概念化的鋪陳。
要用自己的感受,切勿模仿迎合。
在本欄第五輯里有過一段言論:宋小明出了一道題請教各位:陜北民歌到底應該是《蘭花花》還是《藍花花》很有意思。小明說,我知老歌集都是“藍”字,故留下初始記憶。
當時本人建議查音樂辭典,以權威字典為準。查后:蘭花花。宋小明云:塵埃落定?,F(xiàn)在看來還不能落定,最近本人《詞海鉤沉》經(jīng)過一番挖根刨底,蘭與藍又獲新的信息。
最早關于藍花花,見于一九五四年何其芳與何如松編著的《陜北民歌選》對其背景有記錄。傳說固臨縣臨鎮(zhèn)有女子名藍花花。書中歌詞根據(jù)臨鎮(zhèn)、延安、綏德等地采錄編定。也就是說,第一采錄者為魯藝著名詩人何其芳也。
繼續(xù)追根:藍花花念書時,教書先生借其野號“藍花花”給她起了一個“姬青芳”的學名,有青出于藍、芳出于花之意。之所以大家叫她藍花花,是她常穿一件藍底碎花衣裳。于是“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采”就更貼切合理了??磥恚~典也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