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藝術史,像老師的都不成其為大師。大師,都是不像老師,更是不知道老師的。
就看中國畫近當代史,所謂的中國畫四大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齊潘,都是吳的學生,正因為不像吳,所以大師。而黃,誰也不知道他的老師是誰。
就是大師以畫為業(yè)的子女,正因為像,所以沒出息。
但是,現(xiàn)在學畫是為了當藝術大師嗎?可能有。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謀一份職業(yè)—還多是因為沒其它本事。
那像與不像老師的價值在哪里?
既然是“職業(yè)”,那就是賺錢。如果老師是賺錢的,我像老師,就能賺錢。所以,一定要學成老師的樣。就像江南的一句老話“兒子像娘金子打墻?!?/p>
如果是為“藝術戰(zhàn)”,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見仁見智。
趙健雄說:“如果學生像老師是個問題,那主要是老師的問題?!薄霸谂囵B(yǎng)原創(chuàng)力方面,其實普遍的進步并沒有乃至遠沒有從外面看起來那么大呢。”
張渝說:“我真正恐懼的,不是‘學生畫得像自己的老師’或‘不像自己的老師’,而是害怕學生們畫得不夠好?!?/p>
曹增節(jié)說:“續(xù)香火是重要的,現(xiàn)在書畫界的問題不是沒有創(chuàng)新,而是沒有傳承,人人都想創(chuàng)新,都想離開老師,另立門戶,自扛大旗,以不像老師為榮,殊不知,這恰恰是最大的問題,當務之急是把中國書畫的傳統(tǒng)技法、精神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