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共同體”的想象脈絡:一種跨文化傳播的論述

2018-01-24 19:06洪長暉
未來傳播 2018年3期
關鍵詞:跨文化共同體人類

洪長暉

2017年6月2日應該是一個被歷史銘記的時間。當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xié)定,這是繼此前美國宣布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之后又一讓世界嘩然的消息。一時間,關于巴黎協(xié)定所代表的全球治理模式似乎正面臨重重危機。事實上,這重危機的序幕早就已經被拉開。2016年英國通過全民公投,決定脫離歐盟,當時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格局似乎都陷入了需要被重新改寫的困局。要知道,自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署生效,歐盟正式誕生,到如今的二十多年里盡管紛擾不斷,可一直是作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同時更被許多人視為是未來世界的發(fā)展樣本之一。歐盟的前身是歐共體,又稱歐洲共同市場,英文為European Communities,由communities一詞自是可以想見其中蘊含著歐洲力圖實現(xiàn)“同一個歐洲,同一個聲音”的愿景。無論是巴黎協(xié)定開啟全球合作對付氣候變化的宏圖,還是歐盟整合歐洲共為一體的愿景,如今,都破滅了嗎?或者以一種理論化的表述,假使當年歐共體及其后歐盟的目標是要在歐洲內部達成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整合,那么如今這種整合的努力是否失敗(或受挫)了?美國退出巴黎協(xié)定、英國退出歐盟,是否意味著一直以來被賦予“共同體”的想象終歸虛無?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習近平在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強調,“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盵1]依此論述,中國正宣示要堅持創(chuàng)新、公平包容、協(xié)同聯(lián)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fā)展模式。這樣的宏圖是否又正應了“西方不亮東方亮”這句俗語?一種另類共同體(alternative community)的想象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正在實踐過程中?而這種東西方之間出現(xiàn)的“背道而馳”的局面是否正是基于對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之超越?

1955年,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首次將Interculture與Communication兩個詞連在一起,從而在無意之間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而他隨即出版的《無聲的語言》一書也成了這個名為“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在今天看來,跨文化傳播是“各種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流動、共享和互動的過程,主要指涉人類社會中文化要素的擴散、滲透和遷移的現(xiàn)象,以及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發(fā)生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交往活動”。[2]無論是文化移轉(Transculturation),還是文化的殖民化(Cultural colonization),都與生活于不同社會中的人及其活動密切相關。而關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自古以來就充斥著諸多的想象,從中國早期的“絕地天通”傳說,到《圣經·舊約》記載的“巴別塔”神話,仿佛是綿長的召喚,都傳遞著一種構建“共同體”的渴望,盡管幾經風雨變幻,可終究是遷延至今。

關于共同體,當代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它就像是一個家(roof),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風避雨;它又像是一個壁爐,在嚴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們的手?!盵3]毫無疑問,鮑曼的描述具有一股濃濃的溫情,不過最重要的還在于,在這樣的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依靠。這仿佛又回到了人類之初的想象與嘗試。

一、共同體的想象與描述

人與人之間真的可以相互依靠嗎?如果可以,又應該遵循什么樣的途徑?面對著這樣的追問,至少在第一個問題上恐怕是讓人無法樂觀的,否則關于“共同體”的想象也就不會如此綿延不絕。鮑曼本人也不無遺憾地說,共同體“意味著的并不是一個人們可以獲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lián)碛械氖澜纭?。[3]事實上,鮑曼的說法還有一點要略作修正,因為共同體恐怕還是一個人們從未擁有過的世界*這里可以提供一個參照,中國歷朝歷代在追溯以往,并借以諷喻所處時代的時候總是說“三代以下”,而事實上“三代”從時序上看是一個需要重新確證的階段,對“三代之治”的所有描述均是后世所追加的。換言之,是后世的一種想象。但這并不影響歷代士人將之比附于治世典范,進而作為訓誡當今的理論來源?!热舭凑諏δ菢右粋€可能性實在的描述來對照的話。

如果說“絕地天通”“巴別塔”都還是停留在神話傳說的層面,那么現(xiàn)代社會思潮興起的過程,或許同時也是理性和細節(jié)化想象共同體的歷史。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一書中最先開啟了對“人類共同體”的制度化設計,因為在他看來,“一個善人唯有在一個善的國家才有可能存在;如果不同時考慮什么是城邦的善,那么討論什么是個人的善這個問題便是白費心機?!盵4]而這個善的國家就是按照社會分工的原則,由哲學家作為執(zhí)政的國家,施行的是“賢人政治”。正如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喬治·霍蘭·薩拜因指出的,柏拉圖國家理論的結晶或者說核心是正義的觀念,而他的理論包括兩個主要命題或部分構成:第一,政府治理應當是一門藝術,需要依靠精準的知識;第二,社會是由那些有能力彼此互補的人在一起形成的,而他們在一起則是為了滿足彼此的需要。[4]從中可見,柏拉圖的國家與社會幾乎是同構的,并且他似乎認為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依靠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需要探討的僅僅是具體的人是否具備以及有多大能力的問題。不過,考慮到柏拉圖生活的時代,他的判斷或許有可成立的地方,畢竟古希臘時期的城邦國家在很多人看來是最具雛形的人類共同體。英國政治學者鮑??驼f,在近代世界開始以前,在希臘城邦中存在過也只在那里存在過這樣一種共同體。[5]

然而即便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依靠形成一個制度化的(盡管是極小規(guī)模的)共同體,也還需要明辨這其間的形成機制是怎樣的?顯然,柏拉圖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只給出了愿景:人類精神只有在一個精神的共同體中才能獲得完美而高尚的生命……這種精神雖然在該共同體的每個成員的生活與行動中表現(xiàn)各異,但其本身卻始終是一致的。[5]

在柏拉圖之后,對于共同體的描述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細。18世紀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就從生理學知識獲得靈感,致力于建立起“社會生理學”,亦即認為社會是一個“真正的有機機器”,個體生活構成了其中的組件,它的和諧依賴于所有構成“彈簧”的和諧。每個“彈簧”必須提供自己的“作用與反作用份額”。[6]在圣西門看來,人生命的每一個時期以及社會(軀體)發(fā)展的每個時代,都擁有一個與其需求相適應的“衛(wèi)生體制”。正是這樣的“衛(wèi)生體制”的和諧運作,人類共同體就擁有了自我循環(huán)和發(fā)展的能力,從而構筑起一個美好完滿的未來。

與柏拉圖相比,圣西門所描述的共同體已經具備擴展到整個人類的能力(當然能否在實踐中施展則是另一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圣西門并不認為這個共同體的良好運作是自我證成的,相反,他很明確地警告說,“如果不遏制危機,我們就可能真正地、無限地退回到野蠻狀態(tài),因為危機是世俗或精神勞動分工在實施擴展中的暗礁。個體與群體間的關系(構成部分間的相互依賴)被阻滯。為思想混亂所困擾的社會僅靠獲得的速度來運轉,成了彼此孤立和相互競爭的個體的混雜體”。[6]

圣西門的“共同體”想象多來自于他對現(xiàn)實境遇的“超越”,所以注定被冠之以“空想社會主義者”的頭銜;而作為社會學家,以系統(tǒng)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為己任,滕尼斯似乎更強調“共同體”的“接地氣”,所以他認為,“一切親密的、秘密的、單純的共同生活,就被理解為在共同體里的生活?!盵7]由此,滕尼斯就可以區(qū)分出家庭共同體、宗教共同體、商業(yè)共同體等不同的層級或單位,并且有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等多形態(tài)的組合方式。

毋庸置疑,滕尼斯對“共同體”組成及功能的解析成為社會學視野下最具經典性的描?。蝗欢浅S幸馑嫉氖?,滕尼斯一方面極其敏銳地指出共同體是“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統(tǒng)一體”,是“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另一方面又刻意地將之與“社會”做出區(qū)分,因為在他看來,社會也是一種“人的群體,他們像在共同體里一樣,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處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上不是結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離的?!盵7]事實上,如果和后來者的論述對照,滕尼斯的“社會”倒更像被不斷描述、亦即是更為寬泛意義上的共同體。更重要的是,滕尼斯無論是在討論共同體,還是討論社會時,都沒有明確地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作為一個可能改變共同體與社會存在形態(tài),以致兩者之間發(fā)生轉換可能性的變量;他甚至也沒有將“傳播隔閡”納入專門討論的范圍,而人類歷史上的沖突、共同體的瓦解、社會的失序與崩潰,應當歸之于“傳播隔閡”的卻比比皆是。這一點,倒是圣西門還看得透徹一些。

圣西門絕不是唯一一個認識到危機的人,將其思想收編為己用的馬克思更為突出地討論了共同體及其內部交往問題。馬克思首先看到的是作為個體的人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他指出:“生存于一定關系中的一定的個人只能生產自己的物質生活以及與這種物質生活有關的東西,因而它們是個人自主活動的條件,而且是由這種自主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8]不過,馬克思對人是寄予厚望的。在他看來,交往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形態(tài),是未來社會的交往形態(tài)?!斑@種社會形態(tài)建立在交往的物的依賴形態(tài)發(fā)展的基礎之上,但擺脫了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對交往的限制,以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特征?!盵9]換言之,未來的社會共同體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個體”有機結合的整體——“共產主義的特征: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幾乎又是一個美妙的夢想的翻版,只不過這一次馬克思將之基礎建立在了人的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上,也就擺脫柏拉圖將社會(國家)與個人先后序列倒置的狀況。

二、跨文化傳播中共同體想象的動力機制

愛德華·霍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超越文化》中說過,他相信,人從總體上是抗拒分離的。[10]而這種對分離的抗拒一方面來自于人的偏好性(如對物質資料的依賴、與父母同住的安全感、對權力的需求和支配他人的需求、肉欲、民族主義等等),一方面則是“人是群居的動物”秉性使然,這也就厘清了人類共同體想象的深層動因。而且,如果以滕尼斯的共同體概念對“結合”的強調來對照,霍爾在這里正以跨文化傳播的論述將共同體的想象勾連在一起。

從理論上看,跨文化傳播要達致的最理想狀態(tài)當然要推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這應當是迄今為止對人類共同體做出的最完美的制度性設計,正如陳力丹先生所研究的,馬克思恩格斯貢獻給跨文化傳播領域的重要理念就在于精神交往的論述。換言之,這是跨文化傳播的意向性表達,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表達過程中,“傳播”與“交往”幾乎是同義的。而我們也知道,傳播會表現(xiàn)為文化的內在張力,關于這一點,德國文化人類學者格雷布爾曾經明確指出,兩個文化區(qū)域的距離無論是互相鄰近,或遠隔幾個大洋,都不能妨礙跨文化傳播,因為有神秘的“文化波”(cultural wave)存在。[11]

在筆者看來,這種所謂神秘的“文化波”其實是一種基于不同文化(物質和精神)的異群體間內在的交換的欲求與動力??涤袨槭墙袊死锫玖λ伎既绾螛嫿ㄈ祟惞餐w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的《大同書》就非常明確地表達出這樣的欲求,而且還呼應地給出了對策??涤袨檎J為,“夫欲合人類于平等大同,必自人類之形狀、體格相同始,茍形狀、體格既不同,則禮節(jié)、事業(yè)、親愛自不能同。夫欲合形狀、體格絕不同而變之使同,舍男女交合之法,無能變之者矣。”[12]在今天看來,康有為的認識顯得相當幼稚,而且還本末倒置,但是他幾乎是不容置疑地肯定了人類群體之間這種“求同”而至“太平世”的深層動力和層級演進。*康有為對人類社會的設想可以描述為“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太平世”屬于最高階段,“人類齊同無級”,“諸種合一,并無智愚”。同樣幾乎不可辯駁的是,這種求溝通求理解的動力在今天依然強勁如昔。

吳飛教授特別指出,全球化時代人類交往需要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并引入查爾斯·泰勒的論述,認為泰氏的“差異政治”與“尊嚴政治”原則存在著邏輯上的捍格。[13]與此相關,有一點值得強調,“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的存在恰恰是人類追求交往的原初動力所在。之所以如此確信,一方面是“如果沒有‘他們’作為參照,也就無法對作為社會群體的‘我們’進行定義?!盵14]另一方面,“我們/你們”依然是一種內部系統(tǒng),具有某種閉合性,而在這樣的系統(tǒng)中無疑會存在著競爭關系,只不過競爭的指向可以是消滅對方,也可以是容納對方。如果缺少這種消滅或容納,就“無法彼此學習,無法了解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行動才是正確的,我們之間的交流將沒有意義”。[15]說白了,交流不是為了實現(xiàn)心連心(這毋寧說是一種奢求),而是為了實現(xiàn)手拉手(這是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的),正如阿皮亞在其《世界主義》一書中寫道:“我們應當了解其他區(qū)域的人們,關注他們的文明、他們的論證、他們的謬誤、他們的成就。這樣做不是讓我們達成某種共識,而是有助于增進彼此的理解?!盵15]

三、結 語

要而言之,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彼此唯一的生存之道,其指向不在于簡單地追求消滅或兼并某一方(這當然是某一勢力在一時間的目標),而在于置于歷史演進的長河中保留一份維系眾生的存在性動力。這也正是傳播思想史大家彼得斯所稱的,“‘交流’(communication)是現(xiàn)代人諸多渴望的記錄簿。它召喚的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在烏托邦里,沒有被誤解的東西,人人敞開心扉,說話無拘無束??床灰姷臇|西,渴望愈加迫切;我們渴望交流,這表明,我們痛感社會關系的缺失。”[16]看起來,彼得斯是有些悲觀的,畢竟這些跨文化交流中的共同體想象無論多么精致、多么具有體制化潛能,都最終不得不淪為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但是反過來看,“看不見的東西,渴望愈加迫切”,這不也是人類向前發(fā)展的動力所在?

回到本文開始所引述的,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無疑更有實踐層面上的考慮,正如他在2015年的博鰲亞洲論壇演講中所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同處一個世界。共同發(fā)展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符合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不斷邁上新臺階。”[17]生存和生活于同一個地球,是我們一直未變的“當下”,而共同發(fā)展和持續(xù)發(fā)展則是期許和未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fā)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2017年1月17日,達沃斯)[N].新華社,2017-1-18.

[2]孫英春.跨文化傳播研究面臨的“知識整合”[J].浙江學刊,2007(3).

[3][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2-4.

[4][美]薩拜因.柏拉圖:《理想國》[J].鄧正來譯.河北法學,2007 (12).

[5][英]鮑???關于國家的哲學理論[M].汪淑均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6:47-49.

[6][法]阿芒·馬特拉.全球傳播的起源[M].朱振明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96-97.

[7][德]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52-95.

[8][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0.

[9]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 547.

[10][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韓海深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284.

[11]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命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04.

[12]康有為.大同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139.

[13]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10): 15.

[14][英]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7.

[15][美]奎邁·安東尼·阿皮亞.世界主義: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規(guī)范[M].苗華建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48-114.

[16][美]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

[17]習近平.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27632707.htm.

猜你喜歡
跨文化共同體人類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人類第一殺手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