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
從130億年前寫起的大歷史從進化論的視角出發(fā),提供了一種關于宇宙起源、人類進化的統(tǒng)一性創(chuàng)世故事。
通常來說,當我們說到“歷史”的時候,指的是人文歷史,甚至僅限人文歷史中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其跨度最多不過“上下五千年”。至于在此之前的,那就是茫無可考的傳說與神話,可信的只有考古挖掘出土的那些不會說話的證據(jù)。再往上推便是自然史,涉及諸如人類起源、生物演化之類的古生物學領域;繼續(xù)向前追溯,則是諸如地質年代、地球誕生乃至宇宙起源,那通常是物理學和天文學才會探究的問題?!按髿v史”這個概念在國內的盛行大抵是從黃仁宇作品引入之后開始的,但那通常也不過在幾百年的尺度里“放寬歷史的視界”,以求在歷史細節(jié)之外看到某些更具普遍意義的變遷,至于將“大歷史”拉長到從宇宙起源至今的130億年,那似乎是只有少兒科普讀物中才有的事,這對歷史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
根據(jù)常識可以想見的一點是:時間可以改變事件的意義。就像你在25歲、50歲和75歲之際分別回顧自己的人生,即便是對同一件事,你的體會也會大有不同,因為后來發(fā)生的事,會賦予早先一些事截然不同的意義。對大歷史來說,在時間跨度拉長之后,很多近景細節(jié)也變得模糊不重要了,很多人讀歷史時所偏好的宮廷恩怨、悲歡離合也大多無足輕重,因此在《時間地圖》一書中甚至都沒有提到蘇格拉底、愷撒、耶穌、穆罕默德、秦始皇,它在意的“歷史”并不是“故事”,而是在超大時空下的物種進化和社會演變規(guī)律。換言之,在這樣的“大歷史”中,人類是被當作一個“物種”在被研究的,帶有生物進化論的意味。
在這種情況下,的確某些特殊人類個體或帝國興亡都是意義不大的,不是說這些完全不重要,而是說這對人類社會整體的演進而言未必有什么直接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另一些“大問題”則相應浮現(xiàn)出來:事物如何從無到有?作為一種復雜的生命形式,為什么人類的進化特別成功?這種思考框架本身也破除了人類中心主義,因為要解釋這樣一個歷程,勢必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并不是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相反,人類才是各種機遇之下的創(chuàng)造物。這里面潛藏著作者的一個雄心:從進化論的視角出發(fā)提供一種關于宇宙起源、人類進化的統(tǒng)一性創(chuàng)世故事,以便從整體上重塑一種理解人類過往生活的普遍歷史。這就是“時間地圖”的意義:就像使用一張世界地圖那樣,從總體上觀察過去的歷史。這看上去像是在向達爾文及其《物種起源》致敬:在歷史中尋找潛藏在“混沌和復雜性的無盡的華爾茲”里的規(guī)律,看看是哪些在影響著我們這個特殊物種的社會適應能力。
作為一個生物體,人類的進化遵循著與昆蟲、鳥獸、植物一樣的規(guī)則:通過復雜而精確的機制處理巨大的能量流,也同樣需要適應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按照這樣的視角,一個人類社群及其獨特文化,也可以說是在進化過程中被塑造或逐漸適應的特定生活方式——借用生態(tài)學術語來說便是“生態(tài)龕”(niche)。如果說與它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人類不僅適應,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的需要;動植物是通過無目的的自然過程來實現(xiàn)進化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會“試圖”去適應,而只是讓更具適應能力的基因生存下來,但人類卻可以“學習”,因而在一生的時間里就能不斷調整適應;不僅如此,作為一種社會動物,人類在25萬年前還發(fā)明了語言和其他符號來相互溝通,通過“集體知識”的方式達成一種強大而又獨一無二共同協(xié)作能量,改變并拓展了周圍各不相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態(tài)龕,直至形成如今連為一體的全球體系。正是這樣的能力大大加速了人類社會的進化,使我們這個特殊物種在短短5000年的時間里就改變了整個星球的面貌。
在這里不難得出幾個要點。首先,很多對后來極具重要性的進化變異都是隨機的,進化沒有目的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失控”的,它也未必按照“優(yōu)勝劣汰”的確定機制進行,如果是這樣,那么像市場和科技發(fā)明這樣的領域也一樣,重要的是允許開放的不斷試驗,鼓勵那些新事物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誰知道其中會不會出現(xiàn)某個對我們未來生活帶來不可預計的重大影響的“新物種”?
其次,進化成功的標志是新層次的復雜性,而這伴隨著能量流的密集使用——作為一種智能生物,人類在結合成相互依存的大型實體之后,汲取了地球上提供給所有陸上物種總能量的至少25%。這個原理在政治學上與生物界一樣,現(xiàn)代國家的政治結構在汲取能力上顯然遠遠超過古代社會,而國際社會中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以5%的人口消耗了全世界能源的30%。
再次,要加速進化,提升競爭力,就得通過復雜精確的符號系統(tǒng)來分享信息,創(chuàng)造知識的資源共享池。人類共有的能力便是可以將習得的知識代代傳遞,并與人群分享,共享的人群越大、資源越多、傳播越迅速,帶來的變革就越快,如今網(wǎng)絡時代正是這種習性的最新升級版。值得補充的是,人群不只可以集體學習,還能通過規(guī)則、紀律和法令帶來超越個體的力量,這就是為什么拿破侖當年說,法軍如果與埃及馬木魯克騎兵單打獨斗不是其對手,但如果是軍團對決就能輕易擊敗他們。
就生物進化的長期過程來看,最佳的生存策略是不斷適應,并使這種適應力最大化,但即便一個物種適應特定環(huán)境的能力再強,它終究還是會遇到一些無法設想的意外沖擊。既然自然選擇是隨機的,像小行星撞擊地球毀滅恐龍這樣的事件不可預期,那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或許是預見可能的危險與機會,或者即便不知道將有什么危險/機會,但仍然提高警惕,以適度靈活的預見性做好準備,一旦出現(xiàn)情況就能迅速做出合理反應。這種生物學上稱之為“預適應”的能力證明在現(xiàn)代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極為關鍵,可以說,西歐率先完成現(xiàn)代化,正是因為它原有的社會結構“預適應”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新出現(xiàn)的全球交換網(wǎng)絡,正如王國斌在對中國和西歐早期現(xiàn)代化進行比較時所說的:“歐洲政治經濟學并沒有創(chuàng)造工業(yè)化,歐洲政治經濟學也沒有故意設計一套方案去推行工業(yè)化。相反,歐洲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造了一套制度,一旦工業(yè)化出現(xiàn)就能推動它發(fā)展?!眅ndprint
如果把中國文明也看作是這樣一個“物種”,那或許也可以這么說:中國在近代遭受那么深遠的沖擊,這一失敗正是由于它原先太過成功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這種預適應能力。在東亞的這個“生態(tài)龕”里,中國已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里發(fā)展出一套復雜的文明體系,高度適應了這樣一種生存環(huán)境,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基礎。正如政治學家保羅·肯尼迪曾說過,在這種情況下,“當環(huán)境持續(xù)不變,這些社會就能持續(xù)繁榮,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卻也因為成功而面臨更嚴重的危機”。過分的適應就成了“技術鎖定”,意味著無法突破。事實上,如果中國沒那么強大,并處在一個不斷有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中,那它或許早就被迫做出調整適應了?!邦A適應”意味著能力上有冗余(就像一個人每天走路1小時即可,但卻要練習馬拉松,為可能的挑戰(zhàn)做準備),這本身就是在多變的環(huán)境中獲得的能力,因而是動態(tài)挑戰(zhàn)所鍛造的。不過,在經歷了近代的挫敗之后,中國得以復興的最關鍵點之一仍是傳統(tǒng)時代的遺產: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及其人口密度被歷史證明更易于促發(fā)創(chuàng)造力,只要信息網(wǎng)絡的規(guī)模、多樣性和效率得到保證,通過人群的密切互動煥發(fā)革新是遲早的事。
《時間地圖》中常常用一些物理學隱喻(“社會電壓”“權力的集線器”)來描述這種不斷加速的社會進化機制,確實,在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集聚、聯(lián)網(wǎng)、效率是創(chuàng)新與速度的關鍵,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本,一旦密集化結合互動,便能產生巨大的能量,正如細胞結合能組成新物種,零件組裝也能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這幅畫面多少是線性進化的敘事,因為作者似乎認定,物種進化盡管是隨機的,但至少就人類社會整體而言是不可逆的,即便短時間中斷倒退,但長遠來看算不得什么,也遲早會重新啟動。在這樣一種樂觀的進化論論調下,不免也會遺漏一些問題,例如,如果說效率和汲取是進化的關鍵,那么這與多樣性可以兼得嗎?巴別塔的故事表明,語言的多樣性影響人群協(xié)作效率,那么許多語言的滅絕與瀕危是好事嗎?
從生物學視角來理解人類社會的確能帶來許多啟發(fā),正如書中所說,很多成功的致病細菌,到后來都毒性減弱,以便更好利用而非殺死宿主,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統(tǒng)治者最終也是如此:他們逐漸學會保護自己的民眾,將原先的純粹殘酷剝削寄生關系轉變?yōu)橐环N共生關系。不過,如果這么說的話,那么人類也可以說是與這個星球共生,如果我們缺乏自制力地過分利用地球這個“宿主”,那最終可能是兩敗俱傷:宿主死亡后,寄生者也活不了?!堆摺芬粫哪┪?,將環(huán)境災害和新病毒看作是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它開始對人類這種寄生生物做出反應,人類的泛濫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壞死點遍布全球,歐洲、日本和美國猶如癌癥的爛肉,擠滿了不停復制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群落無限擴張和蔓延,很可能會給生物圈帶來大滅絕。……地球的免疫系統(tǒng)察覺了人類的活動,開始發(fā)揮作用。大自然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說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的第一步?!比绻沁@樣,這或許也是大自然最后的報復手段。雖然我們在談論“生物入侵”,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本身就到處都是在上演著同樣的劇目,因為從共生關系來看,人類已經沒有天敵,可以為所欲為,這最終要看我們能否像細菌們那樣聰明,學會自我克制,不至于殺死自己賴以為生的宿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