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在以前指的并不是長安街以南的半個北京城,而是今天的長安街和東、西、南二環(huán)路包圍著的這一片地界兒。這片低端地帶卻也是北京市井文化的發(fā)祥之地??滴跞哪辏ü?695年),湖北漢陽人江藻在北京城的東南一隅,監(jiān)桿著一處窯廠的日常工作。難得半日清閑,江藻由自己負責監(jiān)管的“黑窯廠”信步南行。為找一份清靜,他想起了慈悲庵。拾階而上,江藻拜過殿中的觀音大士,心緒清靜了許多。立身庵外的空地,他舉目遠望,西山之俊美竟遙遙映入眼內。那些足下塘中的水草野花,似在譜寫著這個季節(jié)里最柔美的田園篇章。暮靄漸濃,江藻不忍心離開這江南水鄉(xiāng)般的清幽,重返到那片燒黑土的窯廠。但身為皇家之宮,便需盡心職守,再睡意的享受儀作過眼云煙,那些煙火繚繞的日子該過還是要過。執(zhí)念于這里那種“無一點塵埃氣”的清靈,江藻集人于慈悲庵西面建造了一座小亭。亭已有,名為何?他想起了自己景仰久矣的唐朝詩人,香山居士——白樂天“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佳句。于是,“陶然”二字,便成為了這間小亭之名。他未曾想到,百年后,這不起眼的“陶然亭”竟成了京中盛景,無數文人雅士于此飲樂吟詠。也許他還未曾想到,由這間小亭為中心,擴建出了如今北京南城名聲大噪的陶然亭公園。
從此,陶然亭逐漸成為了京城文人墨客宴集詩會的首選之所,備受達官貴人、風雅才子的推崇。很多名人在這里飲酒吟詩鐫刻辭賦。秋瑾、龔自珍都曾在陶然亭上留下詩文??滴跛氖拍辏ü?710年),金庸先生的祖先查慎行邀請同年進士52人于此宴集之事,更是將陶然亭的知名度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今天慈悲庵西隅的陶然亭中,可見到一些留存在墻壁上的前人詩賦的石刻,足以證明當年這里的風光。
陶然亭公園,這座看似簡單的公園里卻隱藏著許多的不凡之物。陶然亭、慈悲庵、清音閣、窯臺,那些散落在花草間的古意,值得我們走進里面看看,沒事兒說道說道……陶然亭,從無到有,從輝煌到衰頹,再到今日公園里的熱鬧非凡,經歷了400余年的風風雨雨。那座立在慈悲庵西面的小亭,看遍了時代變遷,習慣了往事云煙。它從歷史中走來,繼續(xù)譜寫著“共君一醉一陶然”的詩篇。
冰野據《北京紀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