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震
?
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思考
王曉震
(江西財經大學 人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兩會期間,新聞機構利用人工智能玩出新高度,出現(xiàn)了“新聞場景化”“AI看新聞”和“新聞游戲”等。學者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技術既促進了新聞業(yè)在內容生產、內容推送和讀者交互等方面的改進,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力,它所帶動的議題設置權利的讓渡和算法推薦存在很大的弊端,又產生了對于包括新聞真實在內的新聞專業(yè)化、新聞版權和倫理道德等新挑戰(zhàn)。對此,我們可以從技術、法律、社會輿論監(jiān)督、媒介自身倫理自律等方面進行嘗試性解決,并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結合國內實情完成綜合考量。
人工智能;新聞業(yè);新聞倫理
自然智能可以解釋為自然進化所造就的智能。與此對應,人工智能則可以解釋為人類所制造的智能。然而,人工智能必定離不開自然智能,更離不開人類的智能,因為地球上迄今所知曉的最為復雜最為高級的智能類型當屬人類智能[1]。
在人工智能新媒體技術的背景下,只有把VR、機器算法、智能新聞、數(shù)據游戲、大數(shù)據等前沿技術綜合考量,這些先進技術對新聞出版業(yè)的影響方能更有深度地被了解,新聞業(yè)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這些新媒體技術。新一代的新聞業(yè)必然充斥著人工智能技術,這一技術不僅會改變新聞業(yè)的生產、推送等,更會影響新聞業(yè)的后續(xù)業(yè)務流程,其對新聞業(yè)具有深刻和深遠的影響[2]。
1.對于內容帶來的影響。結合當前傳媒環(huán)境, 在新聞業(yè)內容生產領域人工智能新媒體技術被極其廣泛的使用。新聞業(yè)的生產內容的模式和程序等也在逐步地被人工智能技術所影響和改變,出現(xiàn)了“PGC+UGC+MGC”的模式。
首先,AI+編輯。關于AI對于新聞業(yè)的影響的討論已不在少數(shù),但是大環(huán)境下新聞業(yè)勢必會被帶領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包括聲音文字之間互換在內的智能編輯,幫助了記者。其次,在人工智能寫作方面,不少新聞機構已經采用這項技術,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新華社的小新。接著,數(shù)據與可視化。在國內,特別是在今年兩會期間,新聞機構利用AI大放異彩。例如《大河報》推出的《跟我AI兩會》策劃報道導讀。其利用富含科技感、時尚范的多維技術開啟兩會報道。報社利用機器人為18市作詩、畫像!
2.內容推送:個性化定制。大數(shù)據時代,用戶信息極易獲取,用戶習慣也會被分析,由此可以為用戶畫像,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信息。例如國內今日頭條、騰訊內容開放平臺等利用大數(shù)據,通過機器算法用戶畫像等,為用戶推送個性化內容。不僅今日頭條這些企業(yè)使用此技術,還包括一些官方新聞APP也采用個性化推算法,盡量將有用的信息和受眾感興趣的信息推送給用戶。
傳統(tǒng)新聞業(yè)中,一篇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和趨勢往往是憑借編輯個人的經驗來判斷的。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對于新聞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的一次分享、一次點贊、一次評論都有可能影響到這條新聞的效果和趨勢,也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受眾的新聞信息接收和閱讀。
3.聊天機器人與虛擬視像。聊天機器人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Siri、谷歌的Assistant、微軟的Cortana(小娜)和Bing(小冰)、百度的度秘等語音助手、淘寶機器人客服等。在新聞業(yè),這項技術也開始采用,“聊新聞”成為了可能。
“不優(yōu)雅轉型,則遍體鱗傷。但是我們是否會優(yōu)雅地完成這次轉型,還是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遍體鱗傷?”[3]。
1.新聞議題設置權利的讓渡和算法推薦。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的新聞中,用戶生產內容和機器生產內容占了很大的比例,這樣的方式與以往媒體議題設置方式截然不同,議題設置的權利讓渡給用戶和機器。用戶的新聞素養(yǎng)參差不齊,議題不能有效把控并反映有價值的新聞,生產的內容良莠不齊。機器算法推薦下的新聞有很大弊端,因為機器的推薦是基于對于新聞的閱讀、評論等的數(shù)據挖掘,這很有可能造成虛假挖掘,這種推薦下更會給用戶造成“信息繭房”的影響。
2.對新聞真實性等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挑戰(zhàn)。機器不像人類一樣會受主觀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客觀性和真實性。機器擁有中立的情感位置,人類的情感上的選擇不會發(fā)生在機器身上。即使如此,也會產生對于新聞真實等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挑戰(zhàn)[4]。
著名學者麥克盧漢就曾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他十分看重技術對于新聞傳播的影響。而他的學生保羅·萊文森則認為人類可以主動地選擇和使用媒介,更好地為人類所用。機器寫作擁有速度和大數(shù)據和可視化的優(yōu)勢,但是由于水平發(fā)展的原因,在某些時候機器無法挖掘出新聞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這個時候則可能造成新聞過于流于表面,沒能表達出最真實的新聞,這也是一種新聞失實。其次,在追求個性化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對于新聞真實性的挑戰(zhàn)。例如,機器算法很容易被利用,造成一種“虛假挖掘”現(xiàn)象,讓真正有新聞價值的信息被隱藏。
3.新聞版權。AI新聞的版權問題是一個關乎法律層面的大問題。例如,人工智能新聞在文字、圖片、H5、視頻等方面所運用的模板,是由編碼寫成的,同時也包括來源于網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涉嫌侵權。在新媒體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內容侵權的形式更加多樣,而對此打擊的方法卻是捉襟見肘,缺少預見性的措施。以AR新聞為例,首先,AR 出版物的版權歸屬問題,圖片、文字的版權歸屬于作者,AR 模型的版權歸屬于其所有權人,同一作品的多層版權問題由此而來。
4.倫理道德。機器智能在新聞業(yè)的現(xiàn)實使用中,包括數(shù)據的采用和挖掘極易出現(xiàn)新聞倫理問題。因為人工智能對于數(shù)據的使用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使用不當就有可能出現(xiàn)觸犯法律的事情。例如,“人肉搜索模式”這是一種缺乏道德約束的事關新聞倫理的行為,而這一行為會在人工智能條件下更容易濫用。
我們不能等出現(xiàn)了倫理與社會問題的時候才開始反思,我們必須在人工智能對于新聞業(yè)產生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實踐和理論準備[5]。
1.創(chuàng)新探索模式,突破“信息繭房”。新聞資訊內容在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井噴,同時也存在弊端,如何提升信息獲取效率成了重中之重,現(xiàn)在的算法推薦大多采用(人找信息)搜索引擎的興趣推薦算法,但興趣算法推薦容易讓用戶困于“信息繭房”而不愿接受異質信息和觀點。
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可借鑒360快視頻的經驗,其采用“智能探索引擎”,以興趣推薦為基礎,注重感知用戶情緒和探索自由。360集團助理總裁謝軍樣以橡皮筋的例子闡釋“探索引擎”的工作機制,“用戶一點點用力拉長橡皮筋,表明興趣不斷深入。當用戶稍微一松手,在快視頻表現(xiàn)就是對某種內容表示一點疲倦,此時,如同皮筋松手一樣,迅速回到原位,轉而探索用戶的興趣廣度。通過這種方法,快視頻突破單純興趣推薦帶來的牢籠,給用戶提供更新奇的內容[6]?!?/p>
2.針對倫理道德。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的新聞倫理道德問題是一個大問題,這有其技術因素的影響,也可以通過技術來完善解決。例如對人工智能產品設計倫理標準。讓人工智能新聞在一個符合倫理道德的范圍內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濫用。讓機器人在新聞寫作和視頻制作上執(zhí)行好符合人們預期設定好的工作標準,并建立及時的預警機制,出現(xiàn)問題時能夠將危害降到最低。
3.對于新聞失實的把控。新聞失實,究其原因一方面新聞把關人的監(jiān)管不力,另一方面是機器算法的漏洞。受眾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數(shù)量上史無前例,而且擁有巨大的自主性,同時也是極易被利用的個體。新聞把關人需要具有更超前的時代眼光,防微杜漸,與機器協(xié)同工作。針對算法漏洞,對于那些利用其漏洞謀取不當利益的人要嚴懲不貸的同時更要提高技術水平讓不法分子無機可乘??傊纫O(jiān)管,又要“修身”。
4.培養(yǎng)受眾媒介素養(yǎng)。人工智能時代媒體新聞活動的參與者,對于新聞的傳播效果和趨勢影響巨大。但是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卻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既要政府加強培養(yǎng)教育,學校也應該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個人則更需要主動學習媒介常識,以免操作不當觸及法律。
5.法律法規(guī)來保底。法律是一個保底措施。在人工智能媒體時代條件下,更需要擴展法律法規(guī)來適應新的環(huán)境。因為出現(xiàn)很多的新型網絡犯罪,而新聞法卻無章可循、無法可依。所以這方面需要擴展新型的新聞法律法規(guī)。同時,執(zhí)行力度需要加強,遏制觸犯新聞倫理道德的行為,營造一個良好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對于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大有裨益。
6.技術人員和新聞從業(yè)者承擔社會責任。技術是由人類發(fā)明的,更是有人類使用的,技術本無罪,有罪的是惡意使用他的人。因此工智能技術的研發(fā)者,化解安全問題他們至關重要,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最大化技術的優(yōu)點,完善技術漏洞。特別是在影響力巨大新聞業(yè),更需要注重技術開發(fā)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并著力提高眼界和思維,放眼國際,兼收并蓄。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來說,需要適應時代需求,更要認準并挖掘自身在調查報道、深度報道上的獨特優(yōu)勢,借助人工智能來完成復雜的工作的同時尋求一個平衡點。
人工智能并非是萬能的,我們需要正確看待這一技術。在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對于新聞業(yè),人類與機器合作才更有美好的未來,人類永遠是在新聞業(yè)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的的核心。人工智能對新聞業(yè)產生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又出現(xiàn)新挑戰(zhàn)、新問題,但是只要處理方法得當,技術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更好地為人類所用。
[1] 鐘義信.人工智能:概念·方法·機遇[J].科學通報,2017,62(22):2473-2479.
[2] 王亮.人工智能技術環(huán)境下新聞出版業(yè)運作模式創(chuàng)新[J].出版參考,2017(09):9-12.
[3] (美)杰瑞.卡普蘭:人工智能時代[M].李盼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4] 鄭琳.“機器新聞寫作”下的新聞真實[EB/OL].新媒體研究.2017(22):86-87[2018-01-08].https://doi.org/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7.22.036.
[5] 杜嚴勇.人工智能安全問題及其解決進路[J].哲學動態(tài),2016(09):99-104.
[6] 中國新聞網.360發(fā)布快視頻APP “超短視頻”戰(zhàn)略全面啟動.[EB/OL].2017-11..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rz88Xns-EirBVBXAc9_CZB8t860uVBYPCHQ_Xn7bJ_N7KAIr5zOurlZdxX4rkQ3Oc.
[責任編輯:傳馨]
2018-05-25
王曉震,男,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媒體傳播、新聞學研究。
G210
A
1672-8122(2018)06-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