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詠梅
(溫州市教師教育院,浙江溫州 325000)
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詞匯量的大小影響著思想的表達,影響著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因此,詞匯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詞匯復習也是復習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詞匯產出性知識的復習。
詞匯的產出性知識包含該詞的發(fā)音、拼寫、語法結構和搭配等學生進行語言產出(即說與寫的活動)時需要用到的詞匯知識[1]32。為了提高詞匯產出性知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深入剖析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找到了解決辦法?,F(xiàn)以教學片段剖析與改進的方式呈現(xiàn)詞匯產出性知識有效復習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既為復習,也就是說學生已經學過這些知識,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已經將其中的某些內容混淆或淡忘。那么,這些被混淆或淡忘的知識應該是復習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復習教學前,教師必須十分明確哪些是學生混淆或淡忘的知識。但是,很多教師是“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2],進而走入課堂。
如NSEFC Book 2 Unit 2中的admit一詞既是單元的黑體詞,也是表達時的高頻詞。因此,大部分教師都選擇該詞作為單元復習的重點詞匯,并將和該詞有關的所有知識要點復習一遍,以期“一網打盡”,既復習admit的詞性轉換及其不同詞性的拼寫,又復習它的不同含義及其不同的語法結構和搭配。整個復習過程可謂面面俱到,但對每個相關知識點的復習卻又只能點到為止。因此,學生在課后的詞匯應用中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針對上述因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導致的詞匯產出性知識低效復習現(xiàn)象,筆者從起點分析著手,對admit一詞的復習教學做了重新設計。
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經驗及對學生的觀察,筆者認為學生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是不能正確使用admit doing表示“承認做某事”。并且,由于先入為主的原因,他們可能只記住admit表“承認”的含義,而淡忘了該詞在單元中表示“允許進入”或“接納”的含義及其用法。
為了判斷預估準確與否,教師必須結合預估設計練習或活動,使學生在做練習或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暴露真實的問題。這樣,教師便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真實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復習教學。
根據(jù)預估,筆者先讓學生用admit和提供的關鍵詞“women,not,competitors”“women,not,stadiums”“women,had to,be inferior to men”分別造三個句子,以介紹有關古代奧運會上男女不平等的事實。結果多數(shù)學生能寫出“Women were not admitted as competitors”和“Women were not admitted into stadiums”,但第三句多數(shù)學生表達為“Women had to admit to be inferior to men”。分析以上造句可知,筆者的預估部分準確,admit表示“允許進入”或“接納”的含義及其用法可以不予復習,admit的復習重點應該是admit doing和admit that...兩種結構。
以上學習起點的分析,既避免了因缺乏充分預估而面面俱到卻只能點到為止的復習教學問題,又打破了傳統(tǒng)的“呈現(xiàn)—運用—糾錯”的復習教學模式,用學生嘗試并暴露問題的方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教師呈現(xiàn)在先的復習方式。這樣既讓學生參與了學習起點的分析,從而進一步鎖定重點復習內容,又避免了因教師呈現(xiàn)在先,而在掩蓋學生真實問題的情境下展開復習教學的無謂浪費。
分析教學起點后,教師便可以確定教學目標。但對復習教學來說,教學目標的定位并非易事。日常復習教學中教師常會為查漏補缺而查漏補缺,或為強化鞏固而強化鞏固。殊不知,這節(jié)課上所查補的漏缺可能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重新成為漏缺,而在這節(jié)課上已經得到強化鞏固的內容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后又會被學生淡忘。
如NSEFC Book 1 Unit 1中有一句描寫地震后果的話“...and many children were left without parents”。句中l(wèi)eave表達“使(某事物)留下而造成某結果(to make something happen or remain as a result)”之意。學生明白整句話的句意,但對leave在句中的確切意思并不清楚,更不會用該詞的這個含義進行表達。因此,有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復習教學目標:“復習并掌握leave表示結果的用法。”復習教學中,該教師先讓學生將“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一句翻譯成英文,發(fā)現(xiàn)所有的學生都將該句翻譯為“Many children lost parents”時,教師給出“Many children were left without parents”,并告知學生其中l(wèi)eave有“使得”之意,類似于“make”。之后讓學生用中譯英的方式進行了練習。當然,學生也都用上了leave來翻譯句子。但是,筆者課后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仍將“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翻譯成“Many children lost parents”。針對以上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效果,筆者認為,為了達到詞匯產出性知識復習的目的,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要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以上教學目標的設置直接影響了教學設計,因為“掌握”二字不足以使授課教師明確leave一詞的具體復習目標,因此她只設計了似乎能達成復習目的的講解和翻譯活動。雖然,學生在翻譯時都用上了leave這個單詞,如“The dish was left untouched”,但他們是應教師要求運用所復習詞匯翻譯句子,是照著葫蘆畫瓢。這顯然不等同于學生的自由產出,也不能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打下基礎。
因此,有必要重新設置教學目標,為教學活動的設計明確方向。從leave一詞的復習起點分析可知,學生沒有掌握好它表“使(某事物)留下而造成某結果(to make something happen or remain as a result)”的含義,更不會用這個含義進行表達。因此,leave一詞的復習教學目標可以設置為:學生能在一定的語境中,用leave表達某種后果。在該教學目標引領下,教師勢必考慮為leave一詞設計相應的書面或口頭表達練習或活動,以達成該教學目標。
詞匯產出性知識的復習,不是為了讓學生在復習課后暫時記住所復習的內容,而是為了使學生能在將來用這些詞匯進行獨立表達。因此,復習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避免遺忘或混淆的方法。仔細分析上述有關leave的復習教學片段可知,教師的講解和中譯英練習只是讓學生暫時記住leave一詞的含義。由于沒有針對遺忘設計相應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后很可能就回到了原點。
leave一詞的含義非常豐富。學生最初接觸該詞的含義之一應該是“留下”。因此作為復習教學,教師有必要讓學生聯(lián)系該詞作為“留下”的原意進行拓展與延伸,這樣就建立了不同含義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避免遺忘。縱然遺忘,學生也可運用復習時所傳授的學習方法進行推斷。因此,有著這種意識的教師,會把該詞的教學目標進一步修改為:通過聯(lián)系leave表“留下”的含義,推斷并強化該詞表“使(某事物)留下而造成某結果”的含義,并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表達。在該教學目標引領下,教師不會直接告知學生leave一詞的延伸含義,而會設計一定的復習活動,讓學生結合具體語境和leave一詞的初始含義推斷出該詞的延伸含義,并建立起該詞的初始含義和延伸含義之間的聯(lián)系,有效地避免遺忘,使獨立正確表達成為可能。
精細的教學起點分析讓教師明白學生現(xiàn)在在哪里,即教學實然;而精準的教學目標定位讓教師明確學生可以去哪里,即教學應然。而復習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從教學實然走向教學應然必經的路徑或橋梁。然而,這個由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完成的學習過程,常常被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復述”和學生對似曾相識題目的“再練習”所代替。這種復習教學終因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體驗,而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如有教師在上述admit一詞復習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由于之前教學的不足,學生普遍認為admit就等同于中文的“承認”,忽略了其在表“承認”時所含的unwillingly之意。于是,在學生完成有關admit的練習后,教師說:“Actually,‘admit’is used to express your unwillingness to accept something is true.”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并沒有理解教師的這個補充性解釋,很多學生一臉茫然。課后筆者與學生交流中說“我認為你們都很棒”,并要求他們將筆者的原話翻譯為英文,所有學生都將這個句子翻譯成“I think you did a good job”,但當被問及是否可以將這句話改為“I admit you did a good job”時,三分之一的學生說“應該可以”,而認為不可以的學生也沒能說明理由或說出兩句間的區(qū)別。
針對上述“復述”導致的低效復習,筆者進行了重新設計。在討論古代奧運會之男女不平等的基礎上,筆者接著說:“幸運的是,現(xiàn)在人們普遍認為男女是平等的?!贝蟛糠謱W生將這個句子翻譯為“Fortunately,we now think that men and women are equal”。接著筆者問是否可以用admit代替其中的think,學生面露難色。這剛好證實了筆者的預估。于是,筆者為學生呈現(xiàn)了以下三個典型的例句:
1.At first he denied stealing the money but he later admitted it.
2.You may not like her,but you have to admit that she’s good at her job.
3.Phillips openly admits having an alcohol problem.
接著讓學生閱讀并歸納admit表“承認”時的內涵。通過討論學生得知,該詞表“承認”有一種“不情愿”之意。于是,筆者呈現(xiàn)admit的英文解釋“to agree unwillingly that something s true or that someone else is right”。這樣,用學生自主學習并發(fā)現(xiàn)的方式替代了教師告知的復習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詞匯學習的過程和掌握詞匯的喜悅,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3]。更重要的是,這一注意、觀察、分析和討論的學習過程,為學生后續(xù)對該詞的產出性知識的記憶、提取和恰當應用提供了有力保證。
根據(jù)上述leave一詞的復習教學目標,教師不妨做這樣的活動設計:在學生翻譯句子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后,不管翻譯情況如何,教師給出句子“Many children were left without parents”,讓學生對比并問句中l(wèi)eave的含義,不管學生能否回答,其目的只是引導學生注意該詞。然后教師讓學生將此句改為主動語態(tài)“The earthquake left many children without parents”,再問學生leave的含義,學生可能會說“留下”。教師暫時不用對學生的理解進行評價,繼續(xù)說:“This was one of the results of the earthquake.What were the others?Please tell me the other results by completing he sentence‘The earthquake left________.’”學生獨立思考并可能給出“The earthquake left many people homeless;The earthquake left a ot of people injured;The earthquake left us terrified and restless”等。這時再讓學生朗讀這些句子并問他們句中l(wèi)eave的含義,學生思考后可能會認為它有使役動詞的含義,相當于make。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學生leave的這種含義與他們已經掌握的“留下”之意有什么關系,學生可能會說“留下”也是一種結果。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leave的這種含義造句,以強化他們對該含義和用法的印象。
這樣,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復習過程中,通過體驗的方式自主地推斷出了leave的含義,并將這個含義與該詞的另一種已經掌握的含義建立了聯(lián)系,有效地避免了遺忘。這種積極構建詞匯而不是簡單增加詞匯的方式,強化了學生對該詞匯的原始認知,并有助于學生對該認知的發(fā)展和延伸[1]4。而復習過程中讓學生用leave完成句子,以表達地震這個災難的可能性后果,則從產出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了運用所復習詞匯的準真實性語用情境,最后的造句活動,更是讓學生用該詞獨立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思想。
總之,教師應在精細分析教學起點和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設計詞匯產出性知識的復習活動,讓學生在體驗詞匯產出性知識復習的過程中,有效地查補了漏缺、強化了記憶方法、突破并鞏固了知識難點,為詞匯產出性知識的應用做好了充分準備。當然,教師更應該在新授課教學中科學設計詞匯產出性知識的教學方案,將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以減輕復習教學壓力,提高詞匯產出性知識的教學效果?!酲?/p>
參考文獻:
[1]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李政濤.教育常識[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24.
[3]傅詠梅.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剖析及策略初探[J].英語教師,2009(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