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迪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浙江杭州310011)
《春望》是杜甫五言律詩中的經典之作,入選過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詩歌地位很高。這次又作為八年級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中的第二首入選統(tǒng)編教材。在《春望》一詩中,杜甫通過描寫長安城在安史之亂中的荒涼破敗,表達了內心為家國憂思的情懷,充分展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了解并感知安史之亂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內心強烈的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感,從而真正去讀懂、讀透、讀厚《春望》,是教學的重點。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筆者在閱讀教學設計中抓住“望”字來貫穿課堂閱讀的始終。同時,以“橫向拓展、以點帶面”組詩聯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全面了解“安史之亂”這一寫作背景,讓《春望》一詩的閱讀在真實的歷史坐標中更加貼近學生,從而使之更好地體會杜甫內心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此外,筆者還通過煉字和推敲詩中的一些關鍵字詞,引導學生去感知杜詩“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
1.讀準字音,了解感知五言律詩的基本特點。
2.推敲關鍵詞,理解詩歌內涵,體會杜詩“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
3.通過“橫向拓展、以點帶面”組詩聯讀,了解安史之亂這一寫作背景,體會詩人蘊含在詩中的深沉的家國情懷,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1.學生讀詩題“春望”,想象長安城春日之景。
【引導】同學們,讀詩題“春望”,請想象一下,在盛唐都城長安城的春天里你會望到哪些景物?
2.出示PPT,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再讀描寫長安春天的詩句。
三月三日空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杜甫《麗人行》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
——張說《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
紅塵白日長安路,馬走車輪不暫閑。
——張元宗《望終南山》
【明確】學生通過想象和拓展閱讀,加深對盛唐太平時期長安城春天繁華美麗的畫面感,為后面讀出《春望》中長安城的破敗,埋下鮮明對比的伏筆。
【引導】(板塊過渡)然而,公元757年的春天,詩人杜甫眼中的長安城中并沒有我們所想象的繁華美景,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杜甫的《春望》,走進公元757年的長安城。
1.學生第一遍自由朗讀,正音正字。
2.學生第二遍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五言律詩在結構、節(jié)奏方面的基本特點;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律詩的一些基本知識。
①五言律詩共四聯,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
②五言律詩在朗讀節(jié)奏上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國破/山河/在”,“家書/抵/萬金”。
③五言律詩中間的兩聯講求對仗,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兩句,每個字的平仄、詞性、意義都是相對的。
3.學生齊讀詩歌,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明確】學生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能夠正確書寫“烽”“搔”“簪”等字的字形,讀準“搔”和“簪”的讀音。學生在自由朗讀中,通過自己的發(fā)現和歸納,體會五言律詩在結構、節(jié)奏方面的基本特點;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律詩的基本知識,使之對五言律詩有初步的了解,幫助其能更好地誦讀該詩。
1.“望”眼前之景,感受長安之衰敗。
(1)讀詩歌首聯。
【引導】詩人杜甫望到了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學生找到“國”“山河”“城”“草木”這些景象,品讀關鍵詞“破”和“深”,通過感受“破”和“深”二字之妙,來體會春天的長安城因為戰(zhàn)亂而呈現一派衰敗之景——都城依然,草木卻茂盛雜亂。同時,學生要讀出一種“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畫面意境。
(2)讀詩歌頷聯。
【引導】“花”“鳥”在古詩中多為明快的意象,為何詩人會“濺淚”與“驚心”?
【明確】學生回憶已學的一些古詩詞中關于“花”“鳥”的意象,引導感受頷聯中詩人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體會蘊含其中的深深的悲傷之情。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濺”“驚”兩個動詞,用“流”“傷”進行調換比較閱讀,感受詩人傷心之至的痛楚。
2.“望”故鄉(xiāng)之人,體會詩人之心痛。
(1)引導學生思考:詩人除了望見眼前國破城敗之景,還仿佛望見了什么?
橫向拓展聯讀課后杜甫另一首詩作《月夜》,體會頷聯“家書抵萬金”中對于故鄉(xiāng)妻子兒女的思念之情。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2)出示PPT,橫向拓展閱讀杜甫“三吏”“三別”中的重點詩句,學生全面了解“安史之亂”及其對唐代的影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俊?/p>
——《新安吏》
哀哉桃林戰(zhàn),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潼關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石壕吏》
結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新婚別》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垂老別》
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無家別》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后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同唐朝爭奪統(tǒng)治權的內戰(zhàn),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歷時9年,使黃河流域蕭條冷落,人煙斷絕,獸游鬼哭。中國人口從900萬戶銳減至200萬戶,四分之三慘死。殘存者以紙為衣。公元755年全國人口有5292萬,到760年只有1699萬,損失率達68%??芍^“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明確】讀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學生讀懂詩人對家人的思念不難,但要去體會那種深深的思念之苦卻不易。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注釋中詩人被困長安的寫作背景,并且與課后《月夜》一詩進行聯讀,將這種無形的思念之苦化作有形的畫面感:詩人在長安城中等待家書的期盼,故鄉(xiāng)妻子兒女望月思人的悲苦。二者疊加在一起,學生再去體會感受“家書抵萬金”這一詩句中無比沉重的分離相思之苦就容易不少。同時,學生橫向聯讀“三吏”“三別”中的重點詩句,在全面立體地了解“安史之亂”的寫作背景后,就會對《春望》所描寫的景象有更深的感觸。而且這不僅僅是杜甫個人的遭遇,更是當時平民百姓的真實寫照。
3.“望”詩人之心,理解家國之情懷。
(1)引導學生思考:讀完“三吏三別”的詩句和“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讀出了詩人有怎樣的內心?
【明確】抓住對詩歌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更短”“不勝”這些關鍵詞的品讀,想象詩人形象:在45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已是滿頭稀疏的白發(fā),連簪子都無法插住。學生從中讀出杜甫憂國憂民,希望戰(zhàn)亂早日結束的心情。
(2)回憶小學時所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杜甫平生第一快詩,感受詩中詩人內心喜極欲狂的心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xù)了9年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
【明確】通過《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律詩情感“悲”“喜”的對比聯讀,學生感受詩人心情前后悲喜的變化,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3)學生帶著悲傷、憂國憂民的情感,語速慢緩,語調低沉,反復自由朗讀詩歌。
1.“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就是詩圣杜甫。
出示PPT:
他的憐憫是無邊的:上達君王,下至街夫,他深憐無辜的犧牲者,他廣泛的熱情使他加倍地厭惡社會的不平和人類的殘忍。
——吳經熊《唐詩四季·夏之烈焰》
2.配樂齊讀《春望》,結束課堂教學?!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