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娃
現(xiàn)在“國際化”成為一個舉國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究竟什么叫“國際化”呢?
真正的“國際化”不是移植別人的節(jié)慶,不是移植別人的語言,不是把你自己變得和別人一模一樣,而是一種知己知彼。知己,是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知彼,是有能力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不一樣。
“國際化”是你懂得使用國際通用的語言、方法和技巧,來把自己民族最特別的東西推銷出去,讓外面的人看得懂,聽得懂,認識你。
“國際化”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皣H化”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懂得世界,懂得語言、文化差異、思維差異;二是能夠讓世界懂得你,你是誰,從哪里來,能夠說明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
那么,國際教育是什么呢?依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國際教育應(yīng)該給年輕人提供了解世界性問題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對于世界性問題的關(guān)注和解決世界性問題的決心。換句話說,國際教育是培養(yǎng)各國學生對于世界性問題的知識、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國際教育的精神一定是開放、多元、包容的。單一的中國教育不是國際教育,單一的法國教育、英國教育、美國教育也不是國際教育。這個教育體系中包容的文化元素越多,國際化程度就越高。
那么,什么是國際學校呢?答案太復(fù)雜了。一方面是國際學校在國內(nèi)的類型就很復(fù)雜,有政府公辦的,有大使館辦的,有民辦的,有公立的,要細分下去,兩只手都數(shù)不過來;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國際學校的理解和需求也很復(fù)雜,簡直就是一千個家長心目中就有一千種國際學校。有人覺得看課程和師資,有人必須要求學生有外國人,有人光看學校每年海外學校錄取率,有人什么都不仔細看,就看學校名字里有沒有“國際”二字……
國際學校不一定等于國際化 如果這是一所幾乎全是針對單一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其授課語言、教材、價值觀也都為單一國家,那么國際化程度也并不高,本質(zhì)上也只是一所開在中國的外國本地學校。
公立學校也并非完全與國際化絕緣 如果這是一所本地的中國公立學校,也并不意味著它不可以變得國際化。如果說能夠繼續(xù)挖掘我們教育中真正好的方面(比如基礎(chǔ)扎實),如果說能夠改進一些我們不夠好的方面(比如過于強調(diào)知識記憶,缺乏探索和鼓勵式教學),公立學校不就也向“國際化”靠攏了嗎?
比較理想的是既國際化又保有中國民族特點 我個人比較看好這兩年新興辦學理念下的新型民辦學校,它最符合對國際教育充滿向往,但又不希望孩子完全西化,丟掉中國文化之根的中國家庭的需求。
時代在發(fā)展,學校、國際課程都在變化 無論是A-level、美國課程、英國課程、加拿大課程,也都有從一個國家課程變得越來越柔性的趨勢。強調(diào)全人教育、通識教育的課程,對于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公民非常重要。
學者龍應(yīng)臺與一個英國的知識分子談話,被問到有什么書是這一輩子每兩年必讀一次的?龍應(yīng)臺說是《莊子》,她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認識,從來沒有讓她覺得這是舊書。龍應(yīng)臺從十歲開始,父親教她們背誦《古文觀止》。到現(xiàn)在幾十年之后,每一次看了都有新的體會。所以說,傳統(tǒng)絕對不是一個死的東西,死了的不是傳統(tǒng)而是你自己的眼睛,傳統(tǒng)永遠是活的。
這個階段的理解和感悟不同,而非直白的“眼睛”。當全球化和國際化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它對我們最大的挑戰(zhàn)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個鐵軌與鐵軌銜接的地方。
如同一百年前的民國涌現(xiàn)的教育思想家們,都是先上的私塾,打的國學底子,青年時期留洋,然后再回到中國,開創(chuàng)了中國當代的教育。沒有一雙國際化的眼睛和嶄新的思維,恐怕也很難創(chuàng)造出新的民族之精華,只是在老祖宗的故紙堆里打轉(zhuǎn)轉(zhuǎn)罷了。
我們過去由于落后向西方學習,這無可厚非,但現(xiàn)在的我們完全有能力和條件,把東方文化之美找出來,尋找華人文化中的現(xiàn)代性、獨特性、未來性,而不是陷入復(fù)古、守舊、傳統(tǒng)、保守。
比如,有的教學機構(gòu)非常鼓勵家長在家自學古琴、書法、茶道等。中國的文化都有一個載體,而那個載體會觸類旁通。不肯定自己,不了解自己,也很難真心地肯定別人;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喜歡自己,進而有能力欣賞和肯定別人,這就是國際化。
所以說,真正理想的國際教育,既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盤西化”,也不是只用“民族”二字遮蓋不自信和恐懼,而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就是重新認識中國的文化,不見得一定要去私塾、書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只要用心去挖掘,一定可以發(fā)掘出一些適合我們自己的方式,找到中國人自己的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