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婷 廣西藝術學院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一直都離不開白描的表現(xiàn)。白描,是我們學習中國畫的基礎,而對其藝術性進行研究,能夠引發(fā)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進一步理解與認識,以及對用線造型的思考。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白描概念,基本語言性質和與西方線描對線的表現(xiàn)異同來探究白描的特征,與其內(nèi)在的表現(xiàn)力。
中國白描畫,“白”是素色,“描”是依樣摹寫的意思,是以線造型,用毛筆勾勒出線條,不加以復雜的顏色或略施淡墨渲染來表達物象的繪畫品種,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是一個獨立的畫科,是中國線條藝術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
中國白描至今已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新石器時代,在石壁上和日常生活用品中就已經(jīng)有了白描的影子,如內(nèi)蒙古的陰山巖畫、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經(jīng)過歷史沉淀,白描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唐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及盛唐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等。白描的獨立成科是在李公麟之后,元代夏文彥在《圖繪寶鑒》中說:“李公麟自己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畫作,多不設色,獨用澄心堂紙為之是白描畫[1]。”他繼承了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的白描手法,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其代表作品有《免胄圖》。在李公麟之后明末畫家陳洪綬的《水滸葉子》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了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這些杰出的大師使白描畫成為中國繪畫中具有高度審美的畫種,也為后人在創(chuàng)作中提供了很多借鑒。
白描的基本語言性質有以下幾個方面:白描作品的表現(xiàn)力比較強,能把物象上的細節(jié)描繪出來,還可表達出不同物體的不同體積和質感。白描充分運用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單純地借助線條在畫面上形成黑與白、實與虛的對比,它們之間相互關聯(lián)。在運用白描技法勾勒墨線時,通過落筆時的輕重緩急而形成各種形態(tài)的線,如長短、曲直、粗細、剛柔、提按等。這些形態(tài)不一的墨線與形狀各異的白形,加上疏與密的映照,形成了豐富的藝術美感。白描作品具有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不需要光影、塊面的表現(xiàn),只是用線來表達物體的特征與輪廓,是對物象的高度提煉,達到“似與不似”的一種抽象美。
中方與西方的繪畫都離不開線,但中西方繪畫的線卻不同,中國的線注重傳達對象的神態(tài)和線本身的美感,西方的線注重表現(xiàn)對象的輪廓與特征;中國的線多變化,西方的線多單一;西方的線以硬筆勾勒為主,缺少一定的線性變化,中國的線以毛筆為主,毛筆可以帶來更加豐富與微妙的線性變化。
中方與西方的線也有共同之處,中方與西方都是用線造型,對自然對象進行描繪,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它們的產(chǎn)生都與人類文明有關。在早期繪畫中,人類為了祈福,在石壁上用線創(chuàng)造的祭祀、狩獵、舞蹈、戰(zhàn)爭的圖畫,都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祖先的生活場景和對美的感受,極具藝術魅力和感染力。例如,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中國廣西的花山巖畫,為我們當今的繪畫研究和創(chuàng)新留下了重要的考證。從整個世界繪畫來看,線條把中西方的藝術聯(lián)系了起來。
白描是用線來塑造形體,在造型上講究嚴謹,用線精準。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物象必在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夫用筆[2]。”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提到過六法之一的“骨法用筆”,強調(diào)的就是用筆準確,要力透紙背。“骨法”實際上是指“意”與“形”二者通過線條,在畫面上得到高度統(tǒng)一與和諧的體現(xiàn)。白描在造型的另一方面,講究寫實與生動有趣,宋代以寫生為主的院體花鳥畫最為興盛,寫實性來源于對自然細微的觀察。
藝術具有局限性,而局限性往往都能突出它的特點,白描也不例外。白描是用具體的線來表達的,線條清晰可見,有平面的特點,而形式感強成了白描最突出的特點。在白描的布局與線條組織上,講究疏密對比,主次呼應。白描在用線上,注重線條本身的形式美感。中國古人根據(jù)對象的形體結構與質感總結出了人物的“十八描”法,是對物象的高度提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百花圖卷》的萱花與含笑就是一疏與一密的對比。
中國白描畫有著豐富而獨立的精神內(nèi)涵和審美性,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畫種。本文從白描的造型、形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考究,體會到宋人崇尚自然、注重寫實、格物致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