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奕南
創(chuàng)新是教育活動的源泉,是推動教學提升的不竭動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新時代的新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在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大舞臺上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任重而道遠。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它既指向教師的實踐,更指向學生的實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他解釋說:“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薄跋壬米鰜斫蹋耸钦娼?;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碧招兄f的“做”就是“實踐”。所以,學生只有大膽地“做”了,才能主動獲得知識,這就是學習的創(chuàng)新。
例如,完成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習作四”的教學任務后,為了使文本貼近學生生活,讓環(huán)保意識在學生的心中扎根,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實踐調查:收集有關環(huán)保的資料,走走看看,與周圍群眾談談,了解存在哪些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破壞家園的不良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污水、噪音、廢氣、餐桌上被丟棄的食物、一次性木筷等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可讓學生圍繞“怎樣珍惜資源”開展主題活動,收集環(huán)保宣傳標語,走進家庭,走向社會,將交際活動的成效引向深入,通過創(chuàng)新實踐,使學生在體驗生活中獲取真知,得到啟迪。其產(chǎn)生的效果遠遠超過單純的課文學習。
“學貴有疑,學則須疑?!惫沤裰型鉄o數(shù)事例說明,先有質疑,后有創(chuàng)新。因此,具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智慧和提出問題的膽略,是創(chuàng)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探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其習得質疑的方法。如在課題處質疑、在課文重難點處質疑、在文章結構中質疑、在詞句理解中質疑、在文章寫法上質疑……
指導朗讀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在教師示范朗讀完后,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您讀得很流利,但在某些句子的讀法上還可進行探討,如文中的第5~9自然段有三句話:‘誰愿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作者為什么會重復寫這句話?文中的父親又分別反問了誰?我認為要理解此時此刻人物的心理變化,才能讀好這三句話?!贝搜砸怀?,學生議論紛紛,又頻頻點頭。教師感到驚喜,夸獎他聽得認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敢于質疑。接著挑戰(zhàn)他:“你能讀得更好嗎?”于是,教師把時間留給學生,由他們選擇喜歡的方式練習朗讀。頓時,課堂活躍起來,學生讀得有滋有味,聲情并茂。在朗讀中引發(fā)學生質疑,在質疑后巧妙加強訓練,在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收到“疑而有獲”的可喜效果。
語文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有迷人的風景和無限遐想的空間。擁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能讓學生更喜愛學習。還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自主地探究、討論、交流匯報中積累語言,獲取新知,拓展思維,引發(fā)天馬行空的想象。例如,教學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一課后,及時轉入自主拓展階段,讓學生恰當?shù)剡\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等表達情感的方法,對所學知識進行擴展延伸和實踐應用。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一次“田野訪友”,真正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目睹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象的翅膀,試著與田野中的景物交上朋友,與小草小樹、花鳥魚蟲進行對話,并以“田野訪友”為題,寫一個片段,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實踐證明,引領學生在文本中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拓展學習空間,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實意義。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作為主要抓手,引導學生通過多元的視角、多維的思考,跟文本展開對話,進行思想碰撞,有效拓寬解讀文本的思路。
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從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憑借自己對課文的深入解讀,引領學生以不同視角對文章進行發(fā)散思考,促使學生對文中的父親進行多維度解讀。文中的父親很了不起,結局也是眾望所歸,但這樣的結局使學生的感受、認知高度統(tǒng)一。他們贊頌父親的堅韌不拔、恪守諾言、決不放棄。在學生領悟故事結局的基礎上,教師相機創(chuàng)設兩個“假如”:“假如父親在救兒子的過程中失去了一條腿,對這樣的結局,你有何想法?”當結局改變以后,學生的想法更加豐富了,部分學生認為:只要能救出兒子,父親失去一條腿也值得,這足以證明父親的了不起?!凹偃缬嗾鹪俅蝸硪u,父親不幸遇難,面對這樣的結果,你有何想法?”一石激起千層浪,當這個殘酷的結局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的意見分化了,各有各的想法。有的堅持認為父親是偉大的,因為這位父親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把兒子救出來;有的認為這是父愛的具體體現(xiàn);有的認為這位父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做法欠妥……在爭論中,學生的不同見解相互碰撞。常規(guī)一旦被打破,學生的腦海中就充滿無限的想象,生成一個個嶄新的想法!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既能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索文本,又能激勵學生主動思考,還可以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不僅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手段,更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探究,讓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教學的動能,讓創(chuàng)新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自覺。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