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琰
“詩并不是外來的——正如我們所見,詩就埋伏在街角那頭。詩隨時都可能撲向我們的?!?/p>
——博爾赫斯
一
李壯的“詩跡”,多顯現(xiàn)于城市與城市生活中。城市在波德萊爾筆下,是“漫游者”的棲息地,盡管“這種大城市的節(jié)日喧鬧,使一個最強有力的孤獨者的心靈感到無比紛亂”①,詩人卻不無狂熱地從中獲得享樂感——紛亂的心靈在重新識別孤獨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強悍,去對抗城市帶來的異化。由此來看,現(xiàn)代主義這枚分幣,一面是病弱與消極,另一面則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強力。詩人李壯所汲取的強力,似乎可以追溯到這里。他過于篤定——對“自然的手諭”“天堂之門”“古老的儀式”,他認為它們是潛伏在城市中原始而巨大的生命力,要“破骨而出”、要他“奉旨開花”。而這種篤定,正是源于一顆孤獨的心靈,它拒絕紛擾的外在世界加諸它的一切:“請購貧窮以贈我/在這個豐饒的時代/我已無法感知到應許的幸?!薄K木涫?、語氣,會有點獨斷:“合上眼,就看見天堂之門”,“有煙,有火,有我見證萬物燃燒”,“我便知我依舊迷戀饑餓”。他的詞匯系統(tǒng)中:一類是寫實化的地點、事件,“望京SOHO”“798”“地鐵”“北京”,甚至作為詩題出現(xiàn)的“國外旅行的友人詢問是否需要代購”;另一類在詞的等級制度中,則屬于詩意化的詞匯,充滿了抒情性與崇高感。我們不太能夠從這兩套詞匯系統(tǒng)之間讀出含混的反諷,它們像是處于平行狀態(tài)。在詩人的表達中,盡管抒情性和崇高感會受到日常生活的壓制——他也在強調(diào)如是表達的艱難:“拿撒勒人耶穌/說一口艱難的青島話”,但他堅持“呼喊就會得救”,那“壓抑著的鳴響”也就最終破鞘而出,將自己遠遠地提升于“長方形的樓頂”之上,“從天空澄藍的腹內(nèi)/抓出一支長矛”。這也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表達姿態(tài),很強悍。
“詩跡”中的種種線索,讓我想起唯一一次見到詩人的情形:他隨身攜帶酒壺,開會的間隙飲著酒。在《哥哥》一詩中,他透露給我們“此生”和“此身”的隱秘來源。這因死亡而來的偶然生命,不經(jīng)意間印證了生死之道的必然性。強悍的生命與身體,是人們在生生不息中的期許,正如他名字所寄托的愿望。而詩人處理詞語和句子的方式,也就找到了宿命的緣由。“這個叫李壯的人”,他審視之下的自己足夠強悍:“適量的酒精/就能夠在他胸前勾勒出紅斑/那斑紋像老虎/也像地圖”,這是身體的強悍。被心靈“抓出”的“長矛”,只能通過身體去使力、刺破豐饒時代的面紗,讓“隱藏著的世界”顯現(xiàn)出來。而這個世界,配得上抒情與崇高。
二
康雪詩歌的句式和語氣也是篤定的,相比起來,她的表達更從容:“我是甘愿把自己活得很小的”。詩人所認定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包含了身體的自如、心性的強大和心智的成熟。除此之外,從容的生活和表達能夠成立,與鄉(xiāng)村的環(huán)境也不無關系。無論鄉(xiāng)村的“鄉(xiāng)村性”在今天的處境中是如何貶值的,詩人卻不必以“長方形樓頂”這類無可避免的城市生活經(jīng)驗為“坐標”。不同于李壯,康雪不太需要設置類似的外在障礙?;蛘哒f,在她的經(jīng)驗中,這些并不構成障礙?!奥穹痹谒磉叺囊磺?,白露、落花、水牛、小甲蟲,都伺機“撲向”她。然而這些經(jīng)驗,看起來更具有詩意,卻給表達設置了更高的難度。詩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相對純凈的經(jīng)驗世界中,“隱秘的圓滿,或者不幸”要如何被言說?“天生的吶喊者”,似乎更容易沉默。而所謂“及物”——在得天獨厚的物面前,反而不知如何去碰觸它們。這些問題,在個別稍顯隨意的作品中也能被發(fā)現(xiàn)。
不過在大多數(shù)時候,正因為著眼于“小”,她才能更純熟與自信地表達:“我美麗而纖弱的鄰居/在黑夜采蜜。/月光從她的邊緣分走一點甜”。她的詩句,不斷給出這“一點甜”的驚喜。譬如:一塊石頭,“它堅持認為/它只是一顆被自己曬得黝黑的星星”;一只西瓜,“它甚至在自己的條紋中迷了路”??笛┕P下的“小”物,它們自身就能撐開一個運轉的微世界,甚至經(jīng)驗世界中的事物,也要從這里汲取甜蜜和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微小和廣闊之間的通道被開啟,“小”物幽微的針眼中別有洞天:有“無邊無際的波瀾”,有“渾身的閃電”。這已足夠交付于曠野、塵世和生命,“已足夠”??笛┰娭械某绺咝裕簿惋@現(xiàn)出來:“我卻想從她的深淵,分走所有的苦”,“它對這個塵世,終于動了惻隱之心”。渺小的身體和微弱的事物,它們不僅給予經(jīng)驗世界力量,甚至以更高的悲憫性包容后者。詩人尊重身外的廣闊世界——頭頂?shù)奶?、星星,但她始終更相信微小之力?!靶 钡陌取皯阎f畝晴朗”,“小”的身體要親自“把神養(yǎng)大,并給他足夠多的愛和寬容”。崇高感在她這里,更像是被孕育和撫養(yǎng)出來的。她因此毫無障礙地同它物與世界交換著撫育的奧秘和喜悅,“在同一個秋天成為母親”。
三
分別以城市和鄉(xiāng)村為背景,李壯和康雪兩位青年詩人在詩歌中處理的經(jīng)驗大相徑庭,方式也不盡相同,他們的詩作卻殊途同歸地呈現(xiàn)出崇高感。而詩人向往崇高的這一姿態(tài),源于身心的強悍與自信。
①[法]波德萊爾:《巴黎的憂郁》,亞丁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版,第11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