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義霞
【摘要】調查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在生活習慣、學習成績、心理健康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研究認為,兒童家長既要滿足子女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其親情需求,尤其是心理情感的需求。農(nóng)村學校及全社會應重視留守兒童的問題,用“愛”為留守兒童筑起健康成長的階梯。
【關鍵詞】愛;留守兒童;Z中學;心理健康
學術界對留守兒童的定義各有說辭。本文的研究采用江榮華同志對留守兒童的定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鄉(xiāng),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孩子。
一、調研對象與方法
(一)調研對象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YJ縣SZ鄉(xiāng)Z中學是一所普通的農(nóng)村中學,只有初中部,師生共200余人,教學設備陳舊,師資力量缺乏,留守兒童占本校學生總數(shù)達79.8%。
(二)調研方法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
1.問卷調查法。本次調研總共發(fā)放問卷148份,收回141份,剔除不合格問卷17份,共收到124份,有效率達83.8%。
2.訪談法。由筆者提供訪談提綱,面對面地詢問學生的情況,通過訪談,探知學生們的內心世界。采訪了具有較多留守兒童班級的班主任,就留守兒童心理和管理問題與該校Y校長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之后走訪了13家留守兒童家庭,訪談了監(jiān)護人。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留守兒童的男女比例及監(jiān)護人情況
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留守兒童中男孩占總數(shù)的55.7%,女孩占44.3%,男女比例比較接近。這些留守兒童的父親在外打工的比例大概為71.5%,母親在外打工的比例為8.3%,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比例為20.2%。
在留守兒童監(jiān)護情況調查中,70.8%的孩子由母親單獨監(jiān)護,4.2%的孩子由父親單獨監(jiān)護,20.9%的孩子為隔代監(jiān)護,4.1%的孩子為其他人監(jiān)護。
(二)留守兒童生活情況調查
根據(jù)問卷調查結果和訪談分析,在關于留守兒童在家中是否做家務的調查中,81.7%的留守兒童要做家務勞動,52.2%的留守兒童要在周末幫忙做飯,88.4%的留守兒童需要自己洗衣服。
筆者對生活習慣進行了更細致的調研,69.5%的留守兒童現(xiàn)在居住的衛(wèi)生情況比父母在時要差;67.8%的留守兒童在看電視時無人管束;44.3%的留守兒童曾出入過網(wǎng)吧等娛樂場所。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筆者認為不良的日常生活習慣也影響了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讓一些孩子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樣就給留守兒童帶來了心理的壓抑和具體的困難。
(三)留守兒童心理情況調查
對留守兒童心理方面進行了三項重點調查,首先是當留守兒童面臨問題時,有56.5%的孩子悶在心里,寫日記,不知道告訴誰;27.2%的孩子告訴監(jiān)護人或老師;16.3%的孩子選擇其他方式。其次是留守兒童對父母不在家的感受,53.5%的孩子不適應;30.8%的孩子孤獨無助;15.7%的孩子無所謂。再次是留守兒童對父母在外打工的感覺和看法,58.2%的孩子思念他們的父母;20.9%的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20.9%的孩子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
(四)留守兒童學習情況調查
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留守兒童中在校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都優(yōu)秀的不到12%,良好的不到35%,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的兒童占了近27%;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呈現(xiàn)明顯的兩極分化,少數(shù)學習刻苦努力,成績優(yōu)秀,多數(shù)學習成績中等偏下,成績不理想。
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因父母外出,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的學習熱情下降,自律意識不強,作業(yè)大多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但也有少數(shù)留守兒童具有許多同齡孩子缺乏的優(yōu)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更懂事貼心,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具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成績優(yōu)異。雖然這類優(yōu)秀兒童在留守兒童中所占比例小,卻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成長和生活環(huán)境都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當前社會需要思考和探討的有意義的話題。
(五)訪談結果與分析
1.訪談對象:班主任。本次采訪對象是初中班主任Z老師,希望通過不同視角發(fā)現(xiàn)不同的結論。
Z老師向我們表達了一番他個人的見解:由于家庭經(jīng)濟水平較低,父母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了孩子與老人,而老人又多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較低,因此孩子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老人知識水平不高,不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因此孩子的學習不是很好。老人由于年齡、身體等原因,有時需要孩子的幫助,甚至需要孩子幫助做一些重活。
面對這些問題,老人們心疼孩子,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一些少年老成的孩子(多為女孩)過早感到生活的壓力,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同時自身性格內向與農(nóng)村缺少娛樂項目,逼迫他們不得不好好學習,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談到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Z老師面帶憂色地說:“我們也采取過很多方法,比如家訪、激勵,希望能挽回一部分孩子,但是效果總是不那么明顯?!绷羰貎和瘜W習成績與態(tài)度的反差極為嚴重,老師試圖運用很多方法來改變這一現(xiàn)象,例如跟監(jiān)護人溝通,在教學時多多留意以及輔導他們功課等等,但是總是收效甚微,有時會有幾天的效果,但是無法形成常態(tài)化。許多老師對此很痛心。
2.采訪對象:校長。整理了留守兒童的調查結果和班主任的見解,我們帶著問題采訪了Z中學的Y校長,希望他能從學校的層面分析一下目前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學校能做些什么來改變現(xiàn)狀。
校長面對我們提出的問題,發(fā)出一聲長嘆:“對于留守兒童,我們也很無奈啊,學校畢竟只是學校,學校代替不了家庭,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一環(huán),目前缺失的就是這一環(huán)。單從學校的角度講,學校是無法完全彌補過來的。”對于如何改變現(xiàn)狀,Y校長從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學校等三個方面提出了看法及改進意見。
3.采訪對象:監(jiān)護人。通過走訪13家留守兒童家庭訪談,監(jiān)護人對于留守兒童的態(tài)度大多有以下幾種方式。
(1)溺愛型。因父母外出務工,部分祖輩會極力去彌留守兒童補缺失的父母之愛,因此格外溺愛他們,使留守兒童“恃寵而驕”,具有唯我獨尊、驕橫任性等不健康心理。面對這些行為現(xiàn)象,祖輩們沒有及時去改正缺點,反而想著孩子還小,等長大了自然就能懂事。
(2)放任自流型。留守兒童的家庭大多屬于這個類型,爺爺奶奶因年齡、學識和精力有限,只能滿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和物質需求,無法管教孩子,更不用說去輔導孩子的學習,一切都靠孩子的自覺。
(3)專橫型。“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罵不成才,棒頭下面出好材”,很多家長奉行這些古訓。孩子做錯事情了,則打罵或棍棒伺候,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走向對立面。
三、討論及教育對策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父母的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環(huán)境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fā)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nóng)村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懷,成長的煩惱和困惑難以得到及時的關注和引導,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在此,本文從家長、學校、政府部門等角度構建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發(fā)展的教育策略。
(一)留守兒童家長應轉變思想觀念
不少家長存在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xiàn)的錯誤觀念,不重視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家長應經(jīng)常和孩子電話交流,過問孩子學習和生活情況,鼓勵他們自強自信等,同時定期和學校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xiàn),了解孩子心理需求,重視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及時解決和疏導孩子遇到的心理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
(二)農(nóng)村學校應重視留守兒童問題
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因此,學校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使留守兒童感受到集體的學校溫暖和應有的心理歸屬感,消除焦慮、抑郁、寂寞空虛等不良情感體驗。同時,學校應掌握留守兒童情況,開展一些情感教育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父母外出打工問題,順利度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三)建立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檔案,構建家校村互動平臺
地方政府部門應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進行調查,建立孩子成長檔案,及時進行歸檔整理分析等,并與當下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適時做好教育幫扶工作。同時可以考慮建設家校村新媒體互動平臺(如微信平臺),家庭、學校和村中事宜的圖片和視頻可以及時上傳至平臺,利于校方、家長和村干部之間的交流互動,無形中縮短了家長和孩子間的心理距離。
【參考文獻】
[1]胡昆,丁海燕,孟紅.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08):994-996.
[2]趙峰.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28-130.
[3]張曉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8(01):25.
[4]趙峰.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28-130.